跳转到正文内容

赵勇:避嫌机制应成所有调查的基石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12日15:42  新民晚报

  7·23动车追尾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又向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8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调整、充实7·23动车追尾事故调查组和专家组。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铁道部的两位官员被调整出国务院调查组,他们分别是铁道部副部长彭开宙和铁道部安监司司长陈兰华。此外,在事故调查的专家组中,又新增了几名重量级的专家教授。

  两相对比,调查组内不再有身为利益当事人的铁道部官员,专家队伍却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此消彼长之间,人们对7·23动车追尾事故真实原因的尽快浮现,更多了几分期待。事实上,早在事故调查组成立之初,就有很多人呼吁身为当事人的铁道部应该回避事故调查,如今,国务院将铁道部的两位官员调整出事故调查组,是对民意最及时的回应。

  7·23动车追尾事故之后,铁道部方面曾将事故原因归为雷击,随着调查的深入,铁道部前不久承认事故原因并非天灾而是人祸——很可能是调度出了问题,才导致动车追尾的惨剧。而铁道部部长盛光祖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坦承:7·23动车追尾事故暴露出铁路运输安全基础和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对重大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处置缺乏经验。这种不回避问题的态度,值得赞赏。

  真相的浮现,除了要有公开透明扎实细致的调查,尽最大可能排除干扰和阻碍,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第三方调查,这是调查工作的基本原则,被调查者身处利益相关的境地,如果再参与调查自己,就成了典型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不仅调查的公信力会严重受损,真相的浮现也难免会遇到障碍。但长期以来,却有太过依赖“自查自纠”的倾向。在三聚氰胺风波中,清查各企业剩余的问题奶粉,一些地方的卫生和质监部门,竟然授权企业自查,在逐利和赌一把心态的驱动下,一些企业自查的结果是“没有问题奶粉”,但三聚氰胺幽灵徘徊不去,最后发现很多问题奶粉都来自于当初那些自查后急于表清白的企业;有关部门推行清理小金库行动,也令各单位自查自纠,而结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谁会自觉自愿彻查自己呢?其他诸如“医疗红包专项清理行动”、“路桥收费站专项整治行动”,被清查机构和部门的自查自纠也屡屡上演,结果就是有些专项清理行动沦为走过场,主导这些清理行动的政府部门公信力受损。信任危机的产生,就在于严重背离了避嫌原则。

  无利益避嫌,则无真相。铁道部两位官员被调整出7·23动车追尾事故调查组,为我们走出太过依赖自查自纠的怪圈开了个好头,如能以此为契机建立完善的利益人避嫌和独立调查机制,那么,整个社会都将从这次看似细微的调整中受益无穷。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04)
您对本文的观点:
顶:0
踩:0
请给本文打分:
5 4 3 2 1
4.5本文目前得分: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