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昨日《深圳特区报》报道,一篇名为《深信院学生名为勤工俭学,实则当打手,这对学生好吗?》的网帖引发广泛关注。网帖称,由于新物管进驻受阻,龙岗布吉龙珠花园业主近日与旧物业公司再起冲突。在与业主对峙的旧物业保安中,竟然有数十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兼职大学生。原来,他们是旧物业以80元一天雇的。
贵阳发生的大学生冒充“特警”参与拆迁的轰动性新闻犹在眼前。2013年10月,有媒体报道,贵阳观山湖区让当地“贵阳贵航技工学院”学生以特警身份参与强拆。当地官方为此进行了紧急辟谣,但报道内容事后经过调查得到了证实,2171名保安中有学生837人,均为当地大学生。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其一天酬劳也是80元。
没有想到,这种令人难以相信又无法接受的“闹剧”,时隔不久再度在深圳上演了。深信院相关负责人就此作出书面回应称,本次来学校招聘兼职保安的中介公司曾通过该校的网络平台招聘过龙岗中心城万科广场开业维持秩序人员,负责指路、咨询、引导,其告知此次招聘与上次性质类似,这种情况下,该校学生会勤工部才发布兼职信息。
也就是说,学校被人“涮”了一把,稀里糊涂地充当了一回“冤大头”。但饶是如此,这样一则虚假的招聘启事能够在校园里畅通无阻,还是令人不胜惊讶。校方已经承认对兼职信息“审核把关不细”,确实,社会的纷繁复杂远超年轻人的经验判断。正规途径发布的招聘信息又多了“正当性”的色彩,容易让他们降低对道德和法律风险的评判。因此,学校有责任帮助他们支起必要的保护屏障,并提醒他们保持对良知的坚守和对权力的警惕。
但这一事件更令人深思的地方在于,为何总有人打起大学生的主意,将他们当枪使,甚至让他们穿上迷彩服、保安服去冒充执法队员、保安之类的专业角色?当真相浮现,这种赤裸裸的冒充行为又会给他们传递一种怎样的价值观信号,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留下怎样的投影?
在这个劳力成本高涨的时代,该物业公司以80元一天的价格雇佣“学生军”,打的如意算盘当然是省钱。但是,这一行为的恶劣之处,不仅仅是将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这么简单,也不止给人一种斯文扫地的痛切,和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到社会上兼职或者进行社会实践不同,让他们冒充保安其性质与后果都堪称严重。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的是,保安这一职位有着相当严格的准入门槛。国务院发布的《保安服务管理条例》已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成为一名保安,不但需要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出具无犯罪记录的证明,也需要相应的资格证。保安员通过全国的考试以后,资格证书可以在全国通用。今后,保安员还将分五级管理。
可见,成为一名身负安保之责的保安并不容易,随便拉人顶替,将埋下不可忽略的安全隐患。现实生活中,“假保安”、“黑保安”进行犯罪活动的报道并不少见。继续以这一事件为例,有报道这样描述:“这些大学生稚嫩,身材较瘦小,有的戴着眼镜,看到业主抗议时,有的学生受到惊吓,当场发出哭腔……”设想一下,倘若事态真的进一步发展,会不会令其陷入危险境地?
在校大学生身份与须持证上岗的保安身份这两者之间的反差与错乱,撕裂着人们的神经。接下来人们关注的是,这一闹剧的导演者、组织者及策划者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谁该向这些受骗的学生道歉?贵阳事件中,发现了一个层层“转包”大学生进拆迁队的利益链条,那么,深圳这起事件中是否有类似利益链条,又如何防止它再度上演?类似这样的疑问与设问无法回避。
(原标题:雇佣在校大学生冒充保安的罪与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