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申权
“教授打赌2013官员财产公开 赌输后爬行1公里”,此消息配上教授爬行的图片和视频,被互联网热炒:嘲笑者有之,赞誉者有之。当事人是杭州师范大学的法学教授范忠信,如何看待他的“惊人之举”,舆论存在一定争议。
有关“官员财产公开”的赌约,在互联网上获得几乎一边倒的支持。无论输赢,范在道德上都可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个知名的法学教授,相信范忠信当初应该知道自己赢得赌约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改革不是数学题,不可能对其做准确的时间预测,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复杂性更不可能被精确计算出来。
范忠信的戏剧性赌约和实际履约,至少从形式上看,带有明显的行为艺术色彩。不少人认为,这会在舆论上对改革形成“倒逼”效应,认为范的行为令人尊敬。的确,范的出发点很难被质疑,但他的方式是有待商榷的。
所谓“行为艺术”,首先是感性的,是非常规的。如果几个年轻的大学生搞点行为艺术,并不奇怪,类似的行为艺术近年来在中国已有不少。但一个法学教授先是微博打赌,继而“爬行履约”,多少给人一种不伦不类之感。它只能是中国国家改革进程的一个小花絮,是严肃改革话题偶尔的娱乐化。当今中国社会最不缺的是感性情绪宣泄,缺的是理性精神。大学教授应是一个国家里最讲理性的人,尤其法学教授更应义不容辞地推动社会的理性建设,而不是相反。毕竟,没几个人真的相信,国家的进步能靠一个教授爬行“倒逼”出来。
有人说,范忠信“爬行”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看到了民意。是的,是展示出了一种民意。但这种展示并无多少建设性,也没有多大实际价值,互联网上每天冒出无数类似的展示。改革必须顺应民意,但前提是要厘清民意,抓住最根本的民意,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说一千道一万,老百姓最希望的是生活越来越好,贪官越来越少,国家越来越强。用什么方式去达到这几大目标,是改革者的任务。改革者决不能搞哗众取宠,搞民粹政治。
在经历去年各项改革以及反腐工作的推进后,中国民众对改革的期待值有增无减。这首先是信心的体现,是改革强大的民意基础,它是动力也是压力。面临社会的高期待,改革需要迈大步,但更要稳妥不摔跤。历史上的改革,几乎没有官方靠道德自律自发改革的,基本属于倒逼的结果。但作为政府部门,其所推行的改革措施,每一步必须有许多现实的考虑和预案,必须立足现实,而不能靠感性的意见表达草率行事。▲(作者是本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