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赤兵:院士们,向科技奖得主学学

2014年01月10日15:04  法制晚报

  今天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火箭助推剂研究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获得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95岁的程开甲先生,在上世纪60、70年代中,绝大部分时光呆在遥远的罗布泊沙漠。作为我国核武器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他为原子弹、氢弹的爆炸试验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在今天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半个世纪前,不知道内情的人,甚至以为“他在学术界消失”了。

  张存浩先生今年85岁,他是研究火箭燃料的专家。为了研究火箭推进剂,他长期呆在条件艰苦的山沟里,“文革”期间还遭受不公正待遇,书被烧,资料被抄走,人被下放烧锅炉。但他依旧保持着对事业的热情,忘我工作,取得的成果令世人瞩目。

  回想一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无一不是潜心研究学问、行事低调的老先生。最小的是时年64岁的王选,大部分都集中在80到90岁。在获奖之前,他们大多隐匿在公众视野之外,潜心研究,踏实工作,还要克服生活上的各种困难,不管风雨交加、尘世喧嚣,一意前行。可以说为自己的事业辛苦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到了这个年龄,获奖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名与利都无用,也都已看穿,但人们应该知道他们,学习他们的专注、执着,学习他们不为外界干扰和引诱的精神。这才是真正做学问的精神,也是出学术成绩必需的精神。

  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院士以及院士制度的探讨和争论比较多。但不管如何,科技是国家进步的关键保障,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成果必须要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而作为科技工作者,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要在一个领域做好研究,必须有极大的毅力,用毅力来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

  几十年来,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干扰从未间断过。前有“文革”,让大批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后有利益诱惑,也让很多人放弃学术原则,有的为利益集团代言,颠倒黑白,雷语不断;有的为了院士的名分弄虚作假,贿选、抄袭的事情屡被揭出。有些人为了出名得利,不惜展开骂战,像娱乐圈一样“抢头条”。在这样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最该致以敬意的,就是像程开甲、张存浩这样的老先生,他们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干扰,潜心于事业,才能获得超乎寻常的成就。

  他们的学术领域,一般人很难弄懂,但他们做学问的态度是明摆着的,是可以学习的。对知识、对学问的严谨,是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必要素养。这种专注和严谨,是科技创新的基本前提,也是推动国家进步的根本保障。再过上几十年、几百年,回头看看,真正能推动社会前进、国家富强的人,就是这样专注的知识分子,而那些欲壑难填者,仅仅是跳梁小丑。

  做学问、搞研究,最需要的、最珍贵的,莫过于老先生们表现出来的专注精神。这些获得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们,当之无愧地要成为其他院士们乃至所有科技工作者们的楷模和榜样。

(原标题:院士们 向科技奖得主学学)

(编辑:SN093)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京报:养老并轨未动,先担心“对公务员不公”?
  • 人民日报:毫不动摇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
  • 人民日报:日本军国主义就是伏地魔
  • 中青报:怨禁令严苛准备离职,别拦着
  • 环球时报:跳出甲午情结,不在自信自卑间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