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通:让更多群众信仰法律

2014年01月09日07:47  人民网-人民日报

  奔走在法庭内外的生活,让我了解到宏大的法治建设如何影响到微小个体的悲欢喜乐,也看到了法治信仰在人们心中慢慢生长的过程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公平正义的护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公平正义的理想弥散在我的每一个平常而忙碌的工作日,闪烁在每一位案件当事人期盼的眼神中。奔走在法庭内外的生活,让我了解到宏大的法治建设如何影响到微小个体的悲欢喜乐,也看到了法治信仰在人们心中慢慢生长的过程。

  2010年冬日的一个午后,我在北京某街道义务为居民做普法宣传及法律咨询,一位身材瘦高、神色凝重的中年男子犹豫着走到我面前,向我诉说了他的一件“糟心事”。他叫老张,早年从河北农村来北京打工,1990年与身有多重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北京人蔡某结婚,婚后没有子女。随着岳父母相继过世,拮据的生活更陷入困境。

  据介绍,老张的岳父母在世时虽然收入一般,但有收藏钱币、集邮的爱好,还有几处房产。然而,尽管女儿蔡某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但蔡某的表姐觉得老张没有文化,又是外地人,蔡某也身患疾病,便趁机侵占了遗产。面对不义,老张气愤难耐:“我们咽不下这口气,这个官司,我一定要打!我就不信法院不讲道理!”

  出于对老张境遇的同情,我几乎是义务帮他们打了这场官司。通过大量细致的证据收集和复杂的诉讼程序,最终帮老张夫妇要回了房产。然而,由于邮票等收藏品体积小,易隐藏,不易举证,法院最终没有认定对方构成侵占。尽管如此,老张夫妇也很开心,说:“法院还真是讲理的地方!”在得知判决结果的一刻,我分明看到了老张眼睛中的喜悦,那何尝不是法治照耀出的光芒?

  在这些年遇到的当事人中,像老张这样,愿意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矛盾、也相信法院可以解决问题的人越来越多。从每年法院的收案数量就可以看出,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信赖程度,都在逐年提高。这是一件实实在在改变了我们内心信念的事情——遇有纠纷,法律解决。

  不过,在律师执业生涯中我也感受到,在解决纠纷方式较单一的背景下,大量社会矛盾都以案件的形式导入法院,案件的数量成爆炸式增长,有的法官早已“不堪重负”。结果个别人就只好“灵活处理”,“合法”延长审理期限。比如“立案难”的问题,让当事人“自愿”撤诉、“自愿”申请和解期等问题,凡此种种,对法院和法官来说可能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苦衷,但站在法治建设的角度,不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如果把法庭比作一场主题为公平正义的剧目,那么法官、当事人和律师都是遵循法律脚本的演员。虽然分工不同,但每个角色都有着共同的目的,即让老张这样的群众,得到法律的关爱和救助,并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他们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救助渠道。

  展望未来,我相信,法治中国的实现,将让司法更有公信力,让裁判更加公正,助无力者前行。在中国改革的整体布局中,通过司法改革,化解矛盾的渠道会更多、更可靠,法律人也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更稳妥地化解纠纷,从而让更多的群众发自内心地信仰法律。

  (作者为北京律师) 

(编辑:SN090)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人民日报:公务员养老,制度并轨不是平均主义
  • 新京报:养老并轨未动,先担心“对公务员不公”?
  • 石述思:邵逸夫最大的遗产
  • 环球时报:领导扫大街,舆论为何迎头浇冷水
  • 京华时报:拔枪示警亦须理性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