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仁平:吊丝、女神,以及中国崛起

2014年01月11日07:18  环球时报
陈光标在纽约兜了一圈,连“女神”的面都没见着。 陈光标在纽约兜了一圈,连“女神”的面都没见着。

  陈光标放言收购《纽约时报》引来国内外舆论的轮番戏谑讥讽,有人形容《纽约时报》为“女神”,“一个收废铜烂铁的”欲染指“女神”,自然让一些人心中不快。最终陈光标在纽约兜了一圈,连“女神”的面都没见着,这个结果倒是和舆论的预期一致。

  不得不承认,“女神”之喻十分形象,它也符合西方的整体自我定位。从1750年算起,西方引领和主导现代文明260余年,对非西方世界的态度始终居高临下。在西方眼中,中国人穷的时候是“吊丝”,富了则成“土豪”,反正和“高富帅”沾不上边,轰轰烈烈的中国崛起也是怎一个“土”字了得。

  在“女神”面前的“吊丝”往往有两种典型表现:一种是完全失去自我的仰慕,一副自惭形秽、手足无措的样子;一种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阿Q心理,致力于在“女神”脸上找到雀斑并放大,然后说她“很丑”。这两种表现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里十分常见,面对西方时的“吊丝心态”存在于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中,它让我们总是不够从容自信,缺乏独立的判断力。

  显然,去掉一个“土”字要比我们想的要难得多,再闪着光的GDP成绩也盖不住它。中国虽有5000年文明史,但论现代国家的概念不过百年,是西方(包括日本)的学生辈。近30年中国虽然发展很快,但基本仍沿着西方的现代化路径,并没有超越它。而且文化自信心的恢复一般会滞后于经济的增长。

  “吊丝逆袭”的故事在世界历史中曾多次重演,这些故事都是中国活生生的参照。美国工业总产值 19世纪末就超过当时世界的首强英国,但那时欧洲都觉得美国是“土鳖”。至今英国还有句话:“要知道美国人怎么做,得看英国人怎么说”,意为美国人不过是干活的,真正出主意的是英国人。直到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政治全方位崛起,它宣扬的价值观被世界认可,这才成功“逆袭”为“自由女神”。

  历史告诉我们,“逆袭”往往起步于临摹,成功于超越。如果中国只是追随西方,那将永远是一个“吊丝”:“土豪”无非是有了钱的“吊丝”,经济站起来了,但精神还跪着。中国为什么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通俗的理由大概是这个。这条道路对未来的世界应具有引领作用。

  西方绝不会主动接受中国的“逆袭”,唯有用形势逼着西方去适应,因为“形势终究比人强”。说到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软实力终究要看硬实力。

  喜欢出“怪招”的陈光标去收购《纽约时报》像个笑话,如果一个更严肃点的中国商人要去收购《纽约时报》呢?他会有哪些遭遇?文化是西方心理优越感的最后堡垒,陈光标的“怪招”触碰到西方最敏感的一块地方,这和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有根本不同。刚刚发生的一幕形式上像闹剧,但它远比闹剧深刻。▲(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原标题:吊丝、女神,以及中国崛起)

(编辑:SN093)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人民日报:日本军国主义就是伏地魔
  • 北京晚报:网民跟帖没几个“顶郭”上春晚
  • 中青报:怨禁令严苛准备离职,别拦着
  • 环球时报:跳出甲午情结,不在自信自卑间摇摆
  • 新京报:让马云出手,能拯救12306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