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赢了。1月25日下午,在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举办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上,来自中国武汉的四号种子选手李娜击败对手,赢得女单冠军。自2011年夺得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冠军后,历经多次重大比赛中的失利后,即将迎来32岁生日的李娜再度创造了属于她个人的辉煌:她是澳网历史上第一位亚裔冠军,也是澳网历史上年纪最大的女单冠军,同时,她还是华人世界里夺得四大网球公开赛冠军次数最多的人。
如此之多的纪录,在中国传统春节将至的时间节点,使李娜成为传递正能量的一个标志。
国人为之鼓而呼,央视网球解说员张盛在直播中盛赞李娜:“如果每个人都向李娜学习,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所希望的中国梦必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能早日实现。”话语虽然高蹈,但这毫无疑问表达了国人对李娜真实的喜爱。在举国迎新的盛宴中,谁都不会拒绝有更多喜庆的元素。
李娜也还是那么自我,她的个性既没有因比赛的输赢而改变,也没有因他人的褒贬而改变。当然,正是李娜的“本性难移”曾给她招致了诸多非议。尤其是在2011年夺得法网女单冠军后,因她口无遮拦而掀起的口舌之争便没有停息过,譬如2012年的“打球不为国家”、2013年的“我非圣人”,以及她无数次在赛场上对媒体的抱怨、讥讽和炮轰。不可否认,在诸多争议里,李娜并非全然在理,她所谓的鲜明个性很多时候只是显得自己有点无知。
回顾李娜的争议史,她曾经的“敌人”,不仅有体育界高层,还包括中外媒体,甚至广大球迷。而梳理李娜在舆论场中的起伏,人们会有新的发现:公众对她的赞美或批评与她言行的收敛或放肆,两条曲线并不重合。真正决定他人对李娜态度的,还是她在赛场上的成就。李娜口碑有两个最高海拔:一是2011年她法网夺冠时,另一个是她此番澳网夺冠。
呈上这个发现,不是要重复“唯战绩论”的陈词滥调,而是要说明一个道理:体育不应该也不可能承载体育之外的许多东西,体育不是政治,没有国仇家恨;体育也不是“杰出青年”评选,需要万分的乖巧和妥帖。
从体育原生态的角度来审视李娜,她就是一个普通人,有些体育天分,但知识储备不够、文化素养不高,性情直率、表达过于直白。她有许多普通人都会有的浅薄、短视和陋见,也会犯许多普通人都会犯的错误,会说错话、做错事。当然,她也有许多普通人都有的梦想。她的梦想,在逻辑上与普通人的梦想无异:希望付出有所回报,通过自己从事的职业(网球)来摆脱物质的匮乏,赢得财富、成就社会知名度,为自己的家庭开拓一个上升的渠道;如果有可能的话,还期待着能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中找到快乐、满足……
如果要体现一种代入关系,或许可以说,李娜的梦想是当今中国人梦想的一个典型个案。而中国梦的实现,必须是无数中国人个人梦想力量的汇聚。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所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既然是梦想,就必须承认它是一种个体的精神活动。在心理学解释中,梦是睡眠的产物,是人在睡眠时形成的影像、声音、思考或感觉,通常状态下它又是非自愿的。虽然在情绪上,梦想与人的现实际遇有间接联系,但梦毕竟代表了弗洛伊德所定义的那种冲破理性束缚的倾向。梦想可以感召人,激励人,但没有任何人能钻进人的大脑里去控制梦想。
与此同时,由于人的经济状况、教育背景不同,诉求也不尽相同,所以人的梦想不可能千篇一律,实现梦想的节奏也做不到整齐划一。这就使得人与人的梦想之间会有差异和抵触,在实现梦想时也会有碰撞,甚而酿成冲突。
以李娜为例,在她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因其个性原因,就时常会触及他人的利益、冒犯部分公众的道德标准。对于李娜的“出格”,有两种应对:或是予以宽容并且萃取她梦想中的积极因子,或是索性将她的梦想扼杀在头脑深处。我们相信,前者才是践行中国梦该有的气象与格局。
中国现代思想家胡适在晚年曾提出一个命题: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因为,在宽容的思想氛围里,梦想才能自由地孕育;在宽容的社会环境中,人才能全面地发展。没有谁能保证自己永远正确,所以要允许人犯错,也要允许人改正错误。有更宽容的社会环境,才能有千千万万个李娜脱颖而出。
(原标题:更多宽容才能孕育更多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