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泓冰:扭转控烟不力从机关学校开始

2014年01月30日01:59  京华时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姜泓冰

  吸烟之习远比其他行为习惯要顽固,在倡扬自由、个性的大中学校里,要让老师乃至部分学生改掉或限制其吸烟行为,并不容易。

  未来几年,全社会的控烟成效很可能会有一段陡然提升。

  这几天,教育部下发“禁烟令”,明确要求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内全面禁止吸烟,不得设置吸烟区;所有高等学校建筑物内一律禁止吸烟,只在室外露天区域设置少量吸烟区。

  这样严格的禁烟规定,会让学校里那些吸烟多年的教职员工叫苦连天。因为吸烟成瘾,积久的习惯很难骤然戒除。即使是自觉戒烟者,坚持数日乃至数月,却终于抗不过小小香烟的巨大诱惑,至中途而废者也不在少数。如今是被迫而控,烟瘾发而无处可吸,难免会有委屈烦言。

  然而,为了中国的健康与未来,控烟乃至禁烟,又已是势在必行。作为全球产烟、供烟、吸烟的第一大国,中国的一些地方、企业或因烟草种植、生产、专卖而获利丰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我们有了更为可观的3.5亿烟民和据说超过7亿的二手烟受害者。过去30年间,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465%,成为排在首位的恶性肿瘤死亡原因。

  虽然早在8年前,中国就已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并作出了5年达标的承诺,但实际上,直到今天,不论是全国性的控烟立法还是各个地方的控烟条例,出台者多,落实者少。香烟警示“温柔含蓄”,变相烟草广告四处可见,香烟还被很多人当成“高大上”的送礼佳品。

  烟草大国对待香烟的暧昧挣扎,应该到此为止了。去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印发通知,要求党政机关“无烟”,领导干部在公共场合带头不吸烟,公务活动的承办单位也不得提供香烟。现在,教育部又以一纸“禁烟令”,努力拒香烟于校园之外。两者相加,对于多年趑趄不进的控烟运动而言,当是巨大“利好”。

  戒烟控烟,于己于人皆有百利。而要移风易俗,减少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吞云吐雾景象,最现实可行、也最宜采取的办法,就是从领导干部、公务人员抓起,从与青少年成长直接相关的学校、教师抓起。如今二者皆有禁令,接下来的关键在于如何做到令行禁止,而不是像生活中的许多法令政令一般在执行层面眼开眼闭、流于空文。要知道,吸烟之习远比其他行为习惯要顽固,如果领导干部违规,在其主持的小环境里,禁令就很难奏效。而在倡扬自由、个性的大中学校里,要让老师乃至部分学生改掉或限制其吸烟行为,也并不容易——控烟大计,等不得拖不得,引领新风气,请从落实机关、学校的禁令开始。

  相关报道见今天04版

(原标题:扭转控烟不力从机关学校开始)

(编辑:SN090)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京报:政府80万奖李娜,为何不听“劝”
  • 何龙:面对高调迎接,李娜为何如此“冷漠”?
  • 环球时报:李娜已有光环,奖不奖她都显俗
  • 环球时报:“冯小刚春晚”实际已经成功一半
  • 乔磊:卖淫女为何成了哈佛优秀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