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雪梅:当中国元宵节偶遇西方情人节

2014年02月14日07:20  环球时报

  武雪梅

  今天是中国的元宵节,也是西方的情人节。这样的巧遇据说要19年一次。

  这是时间上的巧合,也应是东西方相对应节日中美好感情的融合。可是微信群中却贴出“忌讳杀生行房”,过“锤子情人节”,甚至有“普通青年-快捷酒店,高富帅-车内,屌丝-群租房”之类游戏性质的话语。在竞争激烈的快节奏生活中,这个应该慢慢来珍惜品味、浪漫而美好的双重节日,就这样被物化与欲望消费,被庸俗与暧昧充斥。

  原本古代女子,只有元宵节才能走出家门夜游赏灯。因此 在中国文人笔墨中,元宵佳节被优美含蓄的爱意温情勾勒:“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中的低语憧憬;“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惊喜寻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情追忆。字里行间情深似海,恰似中国情人节。而西方的情人节,相传因为一位叫圣瓦伦丁的神父坚持抗拒强权,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教堂婚礼,最后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被绞死。文艺复兴之后,人们开始纪念这位忠诚于人间真情的神父,遵从为圣瓦伦丁节,后又称为情人节。

  由此可见,不论东方还是西方,不论元宵节还是情人节,都间接或直白地表达着人们对于世间美好情感的执着追求。从元宵节和情人节情境的由来与演变中,我们能感受到这种渴望不仅仅局限在两性情感中,还衍生出对亲人的依赖、对自由的坚持、对逝去岁月的怀恋。狭隘地把这两个节日视为两性情感中偷鸡摸狗似的狂欢与偷窥的机会,这实在是一种社会病态心理。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情感关系中应该主动剔除和荡涤物质、权力与虚名等非正常因素,回归到纯粹的信任理解与包容。如果我们一边感慨人情冷漠,一边把“情人”这个词汇和相关节日暗示成非正常关系的展示舞台,那恰恰是我们在摧毁美好情感生发的社会心理土壤。就如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面希望找俊男靓女做配偶,一面扭过头来在职场,用异样的心理审视既有才华又有容颜的同事晋级升迁。

  让元宵节与情人节的偶遇,成为荡涤情感灰尘、呼唤美好情愫的欢庆节日。让我们主动培育健康的社会心理,培育美好情感发育的温床。在寒冷的季节里,让“情”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火炉,我们因为健康美好的“爱”而能抱团取暖。▲(作者是辽宁省委宣传部外宣综合处长)

(编辑:SN090)
分享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人民日报:是非界限岂能模糊
  • 人民日报:公务员收入不高,你为啥不信
  • 北青报:敢晒公务员所有收入吗?
  • 环球时报:24字不短,核心价值观构建路更长
  • 环球时报:“富人移民潮”的政治含义被夸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