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事都激起剧烈的舆论冲突。比如如何评价公务员的收入,舆论争执不休,央视曝光东莞色情业,惹出大量吐槽。有人感叹,中国社会已经严重分裂,达成一点共识真难。
首先,我们或许应面对现实,放弃在任何问题上追求绝对共识的想法。中国社会多元化已是铁的事实,意见表达渠道多而公开,如今无论有什么事,什么决定,一定会有同主流意见相反的声音出现在舆论场上,而且越像是涉及“大是大非”,一些吐槽有可能越激烈。对这种现象,这个国家应逐步适应。
中国需要追求尽可能大的相对共识,为做到这一点,不能把力气都用在减少或压制吐槽上,而要致力于扩大真实的主流声音,使其成为营造社会共识的轴心。这种情况下,非主流声音既能听得见,又不至于形成严重的破坏性,主流和非主流会逐渐形成有益社会整体进步的互动关系。
最难的是营造主流舆论力量。首先什么是主流舆论,就是个问题。在当下中国特殊的情况下,主流舆论大概不能仅仅用渠道来划分。比如官方媒体就是主流舆论,互联网就是非主流舆论,如果这样看问题未免过于简单。
主流舆论应当是中国社会对待重大问题的真实态度。传统媒体常常同这种态度相对比较近,互联网受民粹主义影响较重,但也不能认为它同这种态度就是对立的。如果传统媒体在某个事件上更多反映了某个具体官方部门的立场,而该立场又同大多数公众的真实态度有一定距离,这时非主流声音就会“乘虚而入”,后者即使很极端,也可能局部占据上风。
在中国舆论场上,很多人和力量都被标签化了,这些标签的背后,都不同程度上有一些利益关系。在中国目前主流社会的分野不是很清晰的时候,舆论场上“边缘的”、“对抗性的”的力量未必就是固化的。
形成主流舆论需要动员最大多数的媒体力量参与,不一定总由官方核心媒体发起。有时“总闹别扭的”舆论力量同样能够发挥建设性作用。官方核心媒体的覆盖面大,但在多元化时代,价值观的说服很难以垄断方式完成,需要各媒体力量一起做。
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不断取得巨大成就,但各种问题又的确层出不穷,社会存在大量意见,没有一家媒体能够做到每一次报道都“踩准社会的真实态度”。此外,客观而言,中国所有媒体都因种种原因,或多或少有“立场先行”的情况。
必须指出,中国这几年的成就是主要的,问题是前进中的,这是中国最大的事实。公众针对具体问题的意见和情绪,都不构成对这一超级事实的否定。官方应尽力帮助媒体接近每件事的真相,表达社会的真实态度,这些具体公共舆论的相加和反复积累,最终就是中国主流舆论的脉络。
可以看出,塑造主流舆论是需要政府具体部门配合的,这不是宣传主管部门或者官方媒体自身就能做到的。如果政府官员和部门都希望官方媒体总帮他们“说好话”,就会害这些媒体,使它们纵然有主流舆论的覆盖力,却无法在一些关键时刻充分发挥主流舆论的作用。
主流社会的团结和强大,是中国战胜民族复兴路上各种挑战的核心保障。而主流舆论在重大时刻和主要问题上坚定而清晰,将推动主流社会的自我辨识,树立它的信心。中国前方路漫漫,主流社会的角色至关重要。切不可让多元化干扰了它,中国主流社会的发展必须实现对中国社会多元化的主导和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