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会上的不同意见,往往更有利于有关部门完善决策;唯有通过更加合理的制度设计,让“不同意”的声音也能在听证会上充分呈现,才能增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
北京阶梯水价听证会又一次取得了“一致同意涨价”的预想结果,如果不出意外,北京2100多万常住人口将开始负担第一阶梯内每吨涨一元的自来水费。
习惯了这些年“逢听必涨”的听证会,加上阶梯水价确实有利于节约资源,这样的听证结果,大多数人也能坦然接受。但邻居张阿姨却有不同看法,“你们家两口人当然好,我们家六口人,180方水根本不够用,太不合理了。”
仔细查阅媒体报道才发现,与张阿姨持相同观点的不在少数。更令人意外的是,这样的不同声音也被代表带到了听证会上。25位听证代表中,有两位不同意现有方案,提出了其他方案,其中之一就是建议按人口计算水量。
正是那一声关键的“不同意”,让“张阿姨们”有了盼头。北京市发改委在听证会后对媒体表示,对于确因家庭人口多而导致的用水量增加问题,在政策实施细则中将会明确办理程序、条件、要求等办法,并与居民水价调整政策同步出台。
相比于许多流于形式的听证会,这样“不同意”的声音显得十分珍贵。从北京市此次听证会的情况来看,为了给“不同意”发声的机会,有关部门确实做足了准备:
先是在听证方案设计上,没有简单地“二选一”,除了推出两套水价调整方案外,还允许代表提出自己的方案,而听证流程也不是简单地表决了事,而是给予每位代表充分的发言时间,让不同观点得到呈现。
在对待少数人的意见上,此次听证会也没有简单地屏蔽。北京市发改委之所以能够对方案实施细则作出调整,就在于没有忽视那仅有的一位代表意见。
这样的制度设计显然更加符合听证会这种民主形式的本质要求。事实上,现代民主的本质并非简单的以多胜少,而是在强调少数服从多数的前提下,尊重和保障少数人利益。从绝对数量来说,张阿姨所代表的群体可能只是少数,但如果一味强调为了大多数人而牺牲少数人利益,就会造成政策执行上的不完善和一部分人的实际困难。
当然,听证会作为一种听取民意、科学决策的手段,进入我国也仅有10多年的历史,许多方面还不完善,要真正让不同的声音表达出来,从而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听证会的运行机制,鼓励更多不同意见充分发声。
比如,听证会代表的产生,目前主要采取的是相关单位推荐办法,这就剥夺了一部分群体参与听证的机会,人为排除了一些“不同意”的声音。此外,听证代表能否真正代表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推荐过程能否完全排除相关利益方干扰?从人大代表中按身份类别遴选、机选听证代表是否更能体现广泛的民意?值得商榷。
还有听证会的公开,在网络和传媒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还鲜见某个听证会能够全程现场直播,某些地方甚至禁止媒体采访听证会代表。失去了社会的监督,代表也就自然惰于提出更多不同意见,更让场外的普通民众也失去了了解听证会的机会。
最关键的,恐怕还是相关部门对待“不同意”声音的态度,是鼓励发声、认真采纳,还是打压排斥、避之不及,将会直接决定听证会的质量,也将最终影响公共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信随着制度的完善,各种意见会在听证会上充分表达,百姓的利益也将在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