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仁平
几乎每天,互联网上都会出现某个官员或名人非常刺眼的“谬言”,在不少时候,它们是从很长谈话中掐头去尾拎出来的一个句子。最新的中招者是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他的一句“农民进城易引发贫民窟病”上了网站的标题,这句话在互联网语境中显然“不够正确”,因而招来大量批评。
这就是所谓“标题党”现象。媒体编辑从谈话人的大量言语中找出一句最容易冒犯互联网语境的话,恶意以偏概全,制造噱头。一些人宣称“这很客观”,因为从谈话人的话里的确能找到这些字眼。但这个标题割裂了谈话人自成一体的语境,强行附加了谈话人并不想强调的意思,因而它把谈话人“坑了”。
值得一提的是,“标题党”之风如今也蔓延到不少市场化的传统媒体上,形成揪官员和名人说话“小辫儿”网上网下的热闹互动。在当下中国,揪官员和名人“错话”成了很多媒体人愿意干、能抓眼球而且还很安全的事情。
舆论开放时代,这个世界充满“谈话”。就官员们来说,过去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如今胆子大一点的开始面对媒体了。这应当说是进步。然而“言多必失”,在一个谈话体系里,许多话可以相互平衡,形成总体的可接受度。单拎出来一句“最敏感的”,情况往往差之千里。
名人也是一样,说那么多话,谁能做得到句句正确?如果要找一个人说话的毛病,让他在舆论场上出丑,那是一定能做到的。
“标题党”已经成为舆论的常备游戏,别的新闻都“不争气”时,就靠它来“救场”了。它至少能让平淡的网站首页蹦出一个“亮点”,招来扎堆的跟帖,说不准还会引起其他媒体的跟进,形成“舆论狂欢”。
说实话,“标题党”经常要拿一个人的声誉开涮,因此“有点损”。但由于如今的舆论来的猛去的也快,这种伤害在多数情况下对个人已经不再是“不可承受”的。最后这些伤害会一点点沉淀下来,在中国官方的“脸上”结成一块疤。
“标题党”此外的一大坏处是会挫伤很多人面对舆论“畅所欲言”的积极性,逼人们重新认真考虑“小心说话”的必要性。打击那些带头与舆论互动的官员和名人,是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强烈暗示。普通官员和未受专门训练的名人将被迫远离舆论场,只留下一些身经百战的“老油条”。
很多舆论活动变成了一种“钓鱼”,虽然原创记者完整呈现了被采访人的谈话,但是互联网站、微博的二次加工却可以毫无责任地给受访者“挖坑”,让后者吃了亏,都不知道该找谁讲理。这一切将最终绕回来,成为舆论界自身的损失。
“标题党”不是中国的特色产物,很多国家的媒体有着同样的偏好,即使发达社会里,也有一些喜欢通过这么干加强猎奇效果的“小报小刊”。中国一些互联网站在这方面可以说正后来而居上。
“标题党”最恶劣的影响集中在时政新闻领域,它们本身充满夸张和变形,但它们对应的社会情绪却有很大一部分是真实的。这样的“恶作剧”因此有一定社会舆论基础,只有社会情绪的面貌大幅改善,发泄失去了号召力,时政领域的“标题党”才会逐渐收敛。
“标题党”的活跃客观上提高了官员和名人同舆论互动的门槛,防止中招和中招后的公关危机将不断对中国互联网时代的精英们进行洗礼。官员和名人不可能不说话,他们当中终将涌现一大批敢说话而且善于把握分寸的能人。▲(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