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东东:社会科学不能只围着领导转

2014年06月24日07:31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孙东东

  回顾近现代以来的历史,教育本身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教育条件、科研条件都越来越好,但重大成果、大师级人物越来越少。社会科学领域,已许久不见晏阳初、严景耀、费孝通这样的大师。“大师难产”,主因在社会科学研究远离社会。

  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远离社会的现象十分突出。政府部门组织的调研往往是围着领导讲话转,为领导讲话找理论依据、作注脚;而各类社科基金支持的项目,研究者们往往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或者带着事先设定的立场、问卷进行调查,花大量时间在图书馆和网络上检索资料,东抄西摘,用国外的理论观点抨击一番我国现行体制,提出一些不具操作性的所谓“理念性”的建议,就算完成课题交差。每年在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的文章以十万余篇计,仅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533种期刊上每年发表的论文就有万余篇,但真正能够针对社会问题作对策性研究的成果寥寥无几。

  导致社会科学研究远离社会的原因,笔者认为应归咎于学术评价机制。第一,以领导是否满意为评价标准。为了达到让领导满意的目的,有关部门会将不同意见在研究结果中剔除,直接导致决策错误。第二,人事制度评价机制的错误导向。我国现行的人事制度评价机制只注重文章的数量、格式、篇幅的长短以及发表在哪一类刊物上,不考虑内容的社会价值。那些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言简意赅的文章却不在考评之列。这种机制导致研究者们不可能深入实际。若干篇文章攒成一本书,一本书又拆成若干篇文章,急功近利,甚至弄虚作假。

  改革评价机制已迫在眉睫。首先,政府部门及其决策者们要彻底根治只唯上的顽疾,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特别是要认真听取有关不可行性研究的意见。能把不可行性因素排除,可行性自然就成为现实。真正实现科学决策。第二,要彻底改变现行的人事制度评价机制。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的要求,尽快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社会科学规律、全新多元化的人事制度评价机制。让研究们者从无用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激励他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要广开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只有改革评价机制,社会科学研究才能正本清源,回归并服务社会。▲(作者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编辑:SN090)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人民日报:从两件小事看玉林口水仗
  • @石述思:舌尖上的狗
  • 人民日报:培养干部不容易
  • 钱江晚报:2.7亿元建3亿元拆,不是浪费是什么
  • 青年时报:别让狗肉节放大虚妄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