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世界遗产的总数已达到47项,仅次于意大利稳居世界第二位。而作为大运河的北端,北京对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就显得格外突出。
这并不是一项轻而易举的任务,北京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单里有不少地方,包括长城、故宫、颐和园、天坛、周口店猿人遗址和明清陵寝等,要按它们的标准对境内大运河进行保护,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因为以前那些遗产,都是点或者线,而北京的大运河范围,却是散落成片。
并不是每个北京人都熟悉大运河在境内的走向。大家知道潮白河、通惠河水系以及城里的后海、什刹海、积水潭等是运河的一部分,却不一定知道白浮泉、温榆河、坝河等水系都是运河的组成部分,更不要提散落在京城很多城区的诸多闸口、桥梁、仓库、码头。这些地方,有的依旧存在,有的已经断流,有的还有遗迹,有的只剩地名。
所以,提高大运河在北京市民中的认知程度十分必要,这是做好下一步保护工作的基础。大运河是北京城最重要的水系,北京人应该了解和熟悉它。
如何保护开发大运河,显然是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大运河水系遗迹有着诸多特点,比如分布广泛而零散,保护程度也不一样。它们或在郊区,或在市中心,或已经开辟成公园或纪念馆,有的则是商业街或居住区。如何分门别类进行保护,如何修复、修缮、标记,都是人们需要知道的。制订这么一份计划,必须是件周密细致的事情。需要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办法,还需要有大量耐心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最好都能及时向市民广而告之,这样才能获取最大限度的配合与支持。
房地产商肯定喜欢“大运河概念”,围绕运河的种种商业开发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热烈上演”。但需要明确的是,无论如何,保护都比开发更重要,文化保护永远是第一位的。商业开发只能带来眼前的利益,而保护才能带来长久利益,造福子孙。
在这种情况下,切忌一哄而上,凌乱而无统一规划,切忌为了商业利益、局部利益而去毁坏遗址、文物,最好能有全市范围内的规划和部署,由一个机构来全权管理,做出决策。这样才能让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在有序的前提下进行。
大运河申遗成功,对北京而言是一件好事。无论是文物保护、环境整治(包括绿化和清理河道)、旅游、房地产等,都会是个契机。有这样得之不易的机会应该珍惜,应该好好把握。围绕运河遗迹和运河文化,应该有通盘的思路。实际上,在四五年前,在大运河的申遗过程之中,北京市政府就有过一份大运河北京段保护与申遗的报告,其中谈到完善调查数据是保护基础、保护规划应该先行等原则,也列出了保护的重点与难点。
现在申遗成功,这份报告也应该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了。有什么难处,需要什么协助,都可以打开大门,拿出来请大家讨论。毕竟大运河已经是世界遗产,更是北京城和北京市民的宝贵财富,在这个问题上,专家能发言,市民们也尽可以发言。
保护大运河是全体北京人的责任,大家都该有所承担。也相信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围绕大运河,会有很多图景展开,会有很多故事,希望出现一个让人满意和骄傲的结果。
本报评论员 程赤兵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