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辉:大学教育遭遇屌丝化压力

2014年07月02日07:25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何  辉

  近年来,所谓“屌丝文化”似已成形,且影响日益蔓延。这一文化类型得以被界定,是因为确实出现了具有一定相应文化特征的群体。“屌丝”一词,是群体的自嘲,用来形容无背景、无钱、无房、无车的生活处境及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这种文化,贴着自嘲的标签,带着无奈,带着戏谑,带着对社会分配不公的不满,也混合着对权力至上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消费主义的抵抗和崇拜。

  有人将“屌丝文化”与传统文化、精英文化简单对立起来,或将它等同于“民粹主义”;这种认识是有问题的。实际上,自嘲为“屌丝”的人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及受过大学教育的年轻人,由于生活处境不佳,看不到光明前景而给自己贴上了“屌丝”标签。大学是传统文化、精英文化的

  “重镇”、“堡垒”。这些年轻人,本身即是传统文化、精英文化的传承者,当他们发现自己沦为“屌丝”时,便参与了“屌丝文化”的创造。这种文化中掺杂了无厘头文化的部分特质。

  遗憾的是,“屌丝文化”对人的自我矮化,并未能对拜金主义、权力至上主义和极端消费主义产生明显的改良作用,反而对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和大学教育产生屌丝化压力。大学扩招吸纳了大量年轻人,他们在校园内接受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教育,但是,当他们看到许多大学教师的年收入甚至不及企业高管的月薪时,当他们意识到所学的不能为他们未来创造明显价值时,当他们感觉到“教养”在社会上似成“无用”而不被尊重时,“屌丝文化”便赢得他们的共鸣,这也正是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和大学教育屌丝化之时。

  尽管民粹主义有多种涵义,但一般来说,都强调平民与精英的对立。因此,“屌丝文化”的政治、文化立场实际上是复杂、多元的,包含了民粹主义的成分,但不等同于民粹主义。国家若想传统文化、真正的精英文化得以传承,给大学更多财政方面的支持是必需的,但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创造尊重知识的氛围,要为传承了传统文化、精英文化的年轻人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晋升机会以及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要给人希望,给人公平发展的尊严。▲(作者是中国传媒大学舆情研究所副所长,著有《大宋王朝:沉重的黄袍》)

(编辑:SN090)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爱”美国的都是哪些人
  • #今评媒#贪官“提钱”出狱伤害了谁?
  • 环球时报:93岁的中共渐入执政佳境
  • 钱江晚报:首富的儿子不是神
  • 人民日报:赓续共产党人的政治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