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 欣
日本媒体9月10日报道,不久前中日共同实施的舆论调查显示,日本人中对中国“没有好感”的比例达到93%,创下过去10年该调查的最糟糕的记录。这几年类似民调结果时有发布,由此引发人们对于日本民众中国观的关切。
尽管对于民调方式有种种批评,但目前日本民众对中国好感度低,确是不争的事实。这中间有较为复杂的原因。
一是近年来关于领土等具有民粹色彩的纠纷凸显出来,掩盖了日本内部政治是非的分歧,尤其在历史认识等问题上,对日本保守派持批判态度的人士也不便在涉及领土问题上明确站出来,因而似乎形成中日两大民族的对立,这对民意影响很大。
二是中日国力以经济总量为标志出现逆转且差距明显拉大,安倍6年前入相时,中国GDP是日本的一半,等到他“二进宫”时,日本的GDP是中国的一半。这样的剧变,日本民众缺乏心理准备。同时中日纷争增多,由此使不少人对中国高速发展有“不确定感”及“压力感”,这些都会体现在民调之中。
三是日本民众由于教育、战后环境等造成对侵略历史普遍认识不足,易于受到保守势力的影响。中国批评日本历史观的错误,让一些人感到中国“太强硬”。另外,日本媒体对中国现实中负面因素的报道比较偏好,比如环保、腐败等问题。这些因素综合发酵,导致目前日本民间的对华好感度陷入低潮。
笔者在日本生活居住多年,深感日本民意有其内在特点。日本人有一种“成年悲观心态”,即处于饱和的成熟型发达国家,再加上长期萧条及保守思潮蔓延,如同成年人易患“成年病”,甚至有些“未老先衰”。对很多人与事的评估都偏于悲观、消极,这与处于高速成长中的中国人明显不同。此外,日本民意受媒体及政府影响很大。因此,日本媒体及政府近来的对华“导向”显得非常重要。日本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日本媒体及政府对中国认知及宣传的偏颇,并指出这是近来民意低下的重要原因。
有人担心,日本人对华好感度再度下降会影响中日民间交往。笔者倒认为,“好感度”低并不等于就是“敌意”。中国主导推动了40多年“民间友好运动”,中日经贸相互依存的现实,都使日本大多数民众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主流“中国观”。尽管有的人会丑化中国、不喜欢中国,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接受“中国威胁论”的主张。这就是安倍政权推动“解禁集体自卫权”受到日本多数民众抵制的原因。这次民调中,有79.4%的日本民众担心两国关系继续恶化,希望改善两国关系。这也显示了安倍政府最近不能不作出努力,表达希望改善中日关系、恢复首脑会谈的民意压力。
可见,缺乏好感不等于不希望改善关系,也不等于要远离中国。日前在一个关于去中国或印度常驻的网上调查中,日本民众大多数选择了中国。因此数据不可怕,急需要做的是准确把握日本民意背后反映出的中日结构性矛盾,找到各方应努力的方向及具体改善措施。▲(作者是日本道纪忠华智库首席研究员)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