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中国企业是公共外交的生力军

2014年09月11日07:29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戴秉国:让中国的良好形象走出去

  今天中国“走出去”的规模、范围、广度、深度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现在每年有七八千万人进出国门。毫无疑问,未来中国“走出去”一定会有更大、更好的发展。在中国“走出去”的过程当中,中国企业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中国越发展,越需要开放,越需要我们的企业“走出去”。但“走出去”也并不到处是红地毯、欢呼声,也面临着新的风险、挑战。

  要树立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企业“走出去”,不仅仅意味着资金走出去,而且是我们的道德行为,中国的良好形象走出去。这两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两手都要硬。我们每一个企业、企业家、企业的领导,每一个企业的员工,都应当是中国良好形象的体现。不要做有损中国形象的事,不要说有损中国形象的话。你所有的言行、所作所为要让人家敬佩,中国人好样的。

  要谦虚谨慎,尊重对方。尊重人家的历史、学术和文化,尊重人家的法律法规,尊重人家的选择,不要介入人家的内政。我们决不可有任何大国主义表现,决不可以“老子富起来了,财大气粗,表现傲慢”,还要虚心学习,借鉴人家的长处,任何国家,哪怕是小国、穷国、弱国,都有自己的长处、优势,都有他们在世界上存在的价值。

  要善于坦诚沟通,正确解读中国。随着中国的不断成长壮大,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深入、妥善、正确地解答外界提出的许多问题。比如中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向何处去?战略力度究竟是什么?要让人家了解你,认识中国,认识企业,或者减少人家的疑虑。

  要关注和把握所走出去的国家,世界、地区发展的变化,来决定取得正确“走出去”的战略、政策。现在世界上要和平、发展、合作,这个仍然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大战不容易打起来,我们“走出去”仍然存在着良好的机遇。但也要看到,现在这个世界小战不断,天下并不太平。企业“走出去”要有国际战略,注意跟踪不同国家、地区的动态,学会把握机会。(作者是原国务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赵启正:搞公共外交要学会讲故事

  公共外交是一个进口名词,中国原来不用这个词语,用人民外交、民间外交。我从2005年开始在国内外谈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是以传播本国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政策的跨国活动。

  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帮助国外公众认识和理解中国。中国的外交政策不错,但是你完美无缺,人家很难想象你。我们七分光辉,三分不那么好。加一块说,这七分就信了。

  公众现在还缺乏公共外交的概念,但是他们的言行却影响了中国人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我们很多人出国,大声喧哗,吵架,有座位两个人开始吵架抢座位。所以公共外交的提倡很有好处。

  我们不要求企业家去讲套话、政治,不要这种语言。和外国人交流,讲的是你的故事,你把你的故事像大苹果一样送给人家,这个大苹果里一定有你的故事。讲你的品牌,讲你的质量保证,小至个人家庭,大至社会的故事,它真实生动。故事犹如原生态的苹果,不要做成维生素C,不要做成苹果酱,中国特色、中国文化就在其中了。(作者是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院长)

  王国庆:“走出去”企业是国家形象的名片

  “走出去”的企业,只有用一流的经营管理,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符合相关国家的责任担当,塑造好自身形象,才能成为展示和传播良好国家形象的名片。去年我走访外国时,有一家中国企业在当地竞标当中,以较低的价格承包了工程,被抢了蛋糕的西方国家较为恼火,所以到处造谣,说中国工程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他们断言,中国人造的楼房肯定不好。恰好居民区附近军火库爆炸,周围几乎都夷为平地,惟有中国人盖的楼房依然屹立,而且使后面的一些建筑得到保护。中国人和中国的国家形象因此得到大大的提升。去年3月份,习主席出访该国,当地迎接非常热情,我想也有这方面原因。(作者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

  黄友义:“走出去”必须掌握国际话语权

  企业走出去需要适当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语言环境。利用国际语言掌握市场,是任何一个跨国企业必须具有的基本功能。语言就是资本,语言就是生产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在国际市场上推销自己的品牌,掌握国际话语体系,不仅仅是利用外语对产品命名这么简单,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怎么表达,对谁表达,这绝对不是对内表达中文翻译成外文,而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服务。

  中国有一批企业家,很会向外国人讲故事,这方面的成功典型,一个是马云,另外一个是柳传志,但是我们更多的企业,还不太熟悉怎么样跟外国人交流。很多国有大企业的网站,文字宣传材料在介绍自己公司的时候说,我们这间公司是某年经过国务院批准的,在国家工商总局批准,后来又转成国资委管理的中央大型企业。但是翻译成外文以后,不但不容易产生尊重,反而显得我们这些企业不是独立经营的企业主体。

  我们日常当中信手拈来、耳熟能详、生动形象的表达,在国际场合很多是不适应的,我们应该做一个调整。中国企业要成为知名的国际公司,打开国际市场的同时,必须学会国际通用的表达方式,用对方习惯的语言。我们是一个国际大国,我们所说的话不光是13亿人听,我们的企业能不能走出去,跟57亿人的利益密切相关,我们要告诉70亿人,这个不仅仅是靠翻译能够解决的。应该认真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通过表达达到国际话语权的目的。要想赢得市场,必须掌握国际话语权。▲(作者是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原副局长)

  (本文是首届长江公共外交高峰论坛专家发言实录节选)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公共外交 中国企业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爱国和爱党在中国是一致的
  • 新京报:令学生扫厕让大学蒙羞
  • 今年30余官员非正常死亡: 跳楼自缢喝酒排前三
  • @中青报曹林:为什么对“旭日旗T恤”愤怒不起来
  • 海外网:香港反对派为什么还在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