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忠亮:培养亨廷顿得先净化学术

2014年09月15日07:28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齐忠亮

  《环球时报》讨论本土版亨廷顿的培养问题,是“钱学森之问”的延伸和深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个世界级大学者的产生,天资悟性、勤奋努力之外,还应该具备多种条件——他必须具有扎实严谨的学风,一步一个脚印,甘于用苦工夫、慢工夫、长工夫去积累知识、培育学养和提纯见解,拒绝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蔑视速成式成果,不走捷径、不取巧功,更不屑抄袭别人;他必须有良好的个人操守,能够抵抗名利场上的各种诱惑,在喧嚣纷闹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清醒和干净,珍视自己的学术良知和品牌,不因利害关系改变自己的观点,特别是能够拒绝利益集团的收买;他必须有超越单位意志和领导偏好的独立品格,坚持学术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坚持选择研究方向、确定研究课题、提出个人观点、发表个人成果的严肃性,拒绝“表态学术”、“风向学术”。

  用这种常识性的标准检视我们的学术研究队伍、衡量我们的学术研究成果,情势也许不太乐观。我们的成果按数量计的确世界一流,但其中有多少是注水、趋时、起哄的作品,早已不是秘密。在当下的学术环境下,产生个把大学者没有问题,但要成批地、可持续地产生世界级学者,难度很大。培养本土牌的亨廷顿,必须走出自我感觉良好的幻像,直面学术“繁荣”背后的严峻现实,从基础性条件入手,逐步积累建设性能量。

  从个人层面来看,一个紧迫的问题是以老实、诚信、严谨为取向,重塑学术研究的价值观。中国学者不缺聪明,缺的是规矩、规范,我们还没有形成以抄袭剽窃为耻辱、避之唯恐不及的学术伦理,对于精神领域的这种偷窃行为,总是温情脉脉地给予理解和宽容,因为大家都彼此彼此,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对这种价值观层面的文化缺陷,必须用重拳予以调整。此外,对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小当大的学术不端、学术造假和学术欺诈行为,不能再姑息下去;对霸占课题、资金、版面等资源、阻塞年轻人创新和上升空间的学术割据和学术垄断行为,也不能一再听之任之。

  从社会方面来看,应该着力破解行政部门主导、重数量轻质量的学术评价体系,围绕谁来评价、评价什么、以何评价、如何评价四个问题,反思和改进学术成果的评价机制。不少单位多年以来都是让不懂学术的人制定学术规则、主持学术评价,评价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利益交换、门派缠斗和妥协,也并不鲜见。

  成熟完善的学术成果评价机制,也应该包括一个不评价机制。特定意义上,不作为就是最好的作为,不评价就是最好的评价。不必过高估计评奖、评优的作用,其积极意义实际上未必有那么大,消极意义却不小,它往往会成为一种不良导向,引导大家不顾一切地朝着论文数量、课题项目狂奔。当我们对学术成果评不了、评不好、评不准或者评得再好大家也不认可的时候,就不如不评。通常情况下,好成果是不会被埋没的,市场会发现,用户会发现,受众会发现,评价部门不必担心。▲(作者是军事博物馆副馆长)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亨廷顿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法制日报:让座纠纷别光想着法定义务
  • 新京报:教师骂脏话向学生索礼,理当开除
  • 新京报:“方便面优于包子”有利益代言之嫌
  • 京华时报:民警理发费呼唤阳光工资福利
  • 新京报:“小狗配公车”:举报得靠“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