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竹:挺中国与赞美国并不冲突

2014年10月25日10:35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舆论场在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就事论事,理性探讨的风气大体正在形成。但是,由于传统因素的积淀,仍还有一些人习惯于把个人身份作为赞同或反驳对方的一种评判方式。

  比如,一些国内民众在称赞美国的某种优点时会遭到一些人的身份质疑:既然美国有这么多优点值得赞扬,为何不移民到美国而仍留在国内?同样的,一些居住在西方国家的华人和留学生在赞扬中国的进步或成就时会遭到同样方式的质疑。这种把社会问题讨论与个人生活选择绑在一起的思维方式,显然有违现代社会个人生活的自由选择与社会包容。

  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是高度的多样性和流动性。在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国之间人口流动的数量急剧增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的总人数已接近300万,而超过一半以上的留学生选择在国外就业或定居。同期,中国在海外的移民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在这么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中有各种不同的政治观点是非常自然的。

  相当多的留学生与海外华人既对自己所居住的社会充满感情,同时也深情眷念自己的母国。两种感情交织是目前在海外学习生活的华人的总体特征。而这种特征并不仅限于海外的中国华人圈,而是存在于几乎所有国家的海外移民群体。比如,在族裔混居的美国,各个族裔每逢自己母国的节日都会大张旗鼓地庆祝,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同时也热爱自己居住的美国。

  现代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是个人生活选择与政治主张的分离。在现代社会中,决定一个人的生活选择有太多因素。政治观点对个人生活选择的影响虽然存在,但却早已不是最主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因素。从历史事实看,一个人的政治主张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他的居留地选择。一个人既可能对自己所居住的社会充满热爱,同时也会同样热爱自己的母国。例如,从上个世纪的抗日战争到今天的改革开放,海外华人一直是支持中国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样的理由,中国社会也不应当把国内某些人对某种政治弊端的批评简单地理解为否定整个中华民族,简单地判断为对中国没有感情。现代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导致了不同环境下的人对同一个社会现象有不同的看法,这是正常的。中国的舆论场应当对各种不同的政治观点用平常心看待。

  不同的观点与主张只有在平等和理性的讨论中才能获得共识。如果简单地把政治观点跟个人生活选择绑在一起,把批评中国社会的弊端简单断言为对中国没有感情,这就走到了另一个反面。

  用政治绑架一切,这种高度政治化导致了人们很难心平气和地讨论社会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在各种社会问题的讨论中做到就事论事、理性包容是至关重要的。唯有这样社会才能保持和谐而避免撕裂。▲(作者是中国力研究中心主任、春秋综合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SN171)

文章关键词: 爱国 美国 留学生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南方都市报:多元的时代应该容得下周小平
  • 今评媒:晋宁征地暴力,为何只问责维稳?
  • 人民日报社论: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跨越
  • 环球时报:中美对比莫成中国自嘲的哈哈镜
  • 南方日报:严肃来看“毕姥爷”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