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关系中诸多新内容,如“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最难推进的应是海上丝绸之路。原因在于全球海洋资源与地缘竞争日益激烈,海洋边界划分争议较大,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认同感不一,沿海各国对华提防度相当高,且还有来自域外大国美国的诸多干预与介入。
在这个背景下,如果让政府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事事冲在前面,有可能落下一些政治口实,引发一些国家内部政治势力的反弹,形成不必要的外界阻力。事实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本身是面对目前海洋竞争恶化环境下,化解各界矛盾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即通过海上要道基础设施建设与安全保障,形成海洋共同开发与互利互惠的局面。要营造出这种局面,打消外界疑虑,增加相互信任,笔者认为,需增加非政府力量的参与。
一是海外华人的力量。全球约有4000万华人,70%都居住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这些华人大多是这些国家的精英,比如,菲律宾华人和印尼华人,其财富在各自国家财富中都占了相当大比例。这些海外华人在各地都建有海外华人组织,可以通过打造各类海上丝绸之路论坛,议程设置,创造多层次的交流机会。通过这些论坛,促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文化的互相了解。博鳌论坛就是一个可以借鉴的范本。通过调动海外华人的力量,可以让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变得更加多元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又能够保证中华文明的整体影响力。
二是社会组织。沿线各国都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公益、慈善、健康卫生、扶贫、教育组织等社会组织在这些国家往往能够发挥很重要的作用。东南亚主要国家的NGO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急速增长。然而,目前在这些沿线国家活跃的NGO多是国际组织的分支机构或是西方国家政府和跨国企业支持的民间组织。某些组织往往打着慈善的旗号干涉沿线国家内政,进行西方势力和资本的渗透。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不妨多让中国本土的社会组织走出去,深入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切实帮助这些国家解决基层的教育、扶贫、健康卫生等问题。发挥NGO的力量能够避免一些政治方面的阻力,同时有利于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沿线国家人民对于中国的印象,成为中国发展与这些国家友谊的纽带。
三是民企走出去。投资是创造相互认同感和创造利益纽带的最好方式。企业永远是开拓市场的排头兵,可以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企业走出去,一方面可以增进与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另一方面也是为中国企业自己发掘了新的市场,突破西方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企业走出去,扎根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可以对这些国家产生长远、深刻的影响。当中国的企业已经同所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息息相关的时候,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才会达到互利互惠的目标,实现其战略意义。长期以来,我们诸多理念希望快速推进,这种动机是好的,但要润物细无声。▲(作者是知名台商、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