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罗奇:中国经济不会有可怕的硬着陆

2014年12月09日07:35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美】斯蒂芬·罗奇

  在连续30年保持10%以上增速后,中国的真实GDP增速放缓至7%。许多人因此担心,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将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可怕的硬着陆,甚或更糟。这些担忧有依据吗?

  简单的回答是“不”。中国经济正处于可以说是千呼万唤而且能够令人接受的减速过程中,这一减速过程是精心的操作。它反映了两股力量的交互作用,一股力量源于深思熟虑的中国经济重构和再平衡努力,另一股力量则来自国内外形势出人意料的发展。中国及其领导层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在这两股力量之间把握好分寸,避免发生重大经济意外。

  历史表明了这一挑战令人畏惧的特征。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接近经济发展遭遇“中等收入陷阱”的区域。经济增速放缓至7%,再加上对中国债务问题的普遍担心、房地产市场过剩、影子银行风险,这些均突出了陷入“陷阱”的风险。

  好消息是,中国十分重视这些风险,并有应对决心和办法。中国早在8年前就已开始反思自身发展战略。2007年初,当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看上去仍攻无不克之时,前总理温家宝便警告称,经济在其表面之下正变得愈发“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随着“十二五”规划于2011年初开始实施,中国决定改变增长模式,将经济结构从制造业引领的出口和投资增长,转变到服务业引领的增长和国内个人消费。

  新规划为这种转变提供了相应框架——通过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通过城市化提高真实工资水平、通过构建安全的社会保险体系来降低预防性储蓄。其结果喜忧参半,尽管服务业和城市化出现令人鼓舞的发展势头,但社会保险体系方面进展不大。虽然参与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人数增加了,但这些社会福利的资金并不充足。其结果是,依然谨慎的中国家庭继续保持观望,没能力也不愿意自由消费。

  不过,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这一缺陷推出了的改革举措,特别是与计划生育、户籍制度、存款利率以及最近的存款保险制度等相关的措施。同时,政府提出要在2020年将国企收益上缴比率从15%提高至30%,并将新增收入用于社会保险体系。这些举措将有助于缓解社会保险体系对消费导向型经济再平衡的制约。

  另外,中国领导层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方面还迈出了重要一步——更加重视落实。中国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以打破权力集团、特殊利益集团和腐败问题等潜在阻碍。此举也意味着中国正在经历一场治理革命,这可能将成为中国结构转变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中国的经济增速放缓需要放到以上这些背景中去观察。GDP增速降至7%其实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因为它显示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在GDP中比重的变化。2013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升至46%,而制造业和建筑业加在一起的比例仅为43%。此外,由于服务业每单位产值需要的就业岗位比制造业和建筑业多30%,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日益上升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进展。重要的是,这意味着,服务业导向的中国经济能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实现就业或劳动力吸收的目标。

  尽管这是中国在正确时间点提出的正确战略,但11月21日放宽货币政策的举措仍表明,北京并未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会取得成功。中国领导层把7%的GDP增速设为底线。若这一底线被打破,人们可能会进一步担忧,疲软的中国经济或许无法承受改革所必然导致的更大压力。还好,如果形势需要,中国仍有进一步放宽政策的足够空间。▲(作者是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著有新作《失衡:美国和中国的相互依存》,本文由王晓雄翻译)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中国经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环球时报:“接力绝食”是饿不起又要表演的秀
  • 解放日报:从“我就欺负老百姓”说起
  • 新京报:抗违法强拆致人死,能否认定防卫过当
  • 扬子晚报:发4条短信被拘 合不合法须看内容
  • 京华时报:春节放假不应纠结于除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