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老干部局同广州市委老干部局10日联合举办学习四中全会精神报告会,邀请北大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做报告。广东省媒体就此公开做了报道,在舆论场引起不小波澜。
贺卫方是中国舆论场的活跃人士。他对“宪政”的强烈呼吁,对中共不履行登记手续的质疑,对军队国家化的主张等等,都曾被广泛熟悉。在中国舆论场高度分裂、斗争也最激烈的前些时候,他被认为是自由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由于他是中共党员,他的反对者宣称他就是“吃共产党饭、砸共产党锅”的典型。
由于舆论场上相互攻讦十分严重,不排除贺卫方在一定程度上被标签化了。人们注意到,贺最近一段时间的公开言论有所调整,他不像是愿意继续强化自己过去在舆论场所扮演或被赋予的那个角色。
广东省委老干局请贺卫方讲座,如果仅仅是因为他是北大著名教授,又是专搞法学的,而忽略他在舆论场上的形象,未必就不可以。但通过公开报道,贺的讲座迅速成为公共舆论事件,产生额外的意义。
一些人认为,这次请贺讲座是在向公众传递一个信息,像贺那样“公开支持推行西方宪政”至少是没有问题的,现行体制或者体制的一部分对此是接受甚至“欣赏”的。由于贺卫方不是去参加一个论坛,也不是去普通机构搞讲座,而是去党的一个省级直属机构做解读四中全会精神的报告,公众产生这样的印象在所难免。
我们不太相信广东省委老干局有发出这种信号的意愿,也很难相信该局领导有意蹚舆论场斗争的浑水。或许更大的可能是,这被当成了一场普通的讲座,负责最终确定这场讲座者人选的领导并不了解贺的背景,或者想不到这件事将会造成很大影响,事情“很简单”地发生了。
可以想见,在舆论氛围已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贺在广东省委老干局作报告,也不大可能像他过去在微博和香港大学里演讲时那样说话。也许他本人有愿望做些调整,并且视给党的机构讲座为展示这种调整的一个机会。
我们认为,一方面,舆论不需对贺去广东讲座做过多解读,无限扩大它的含义。国家政治路线和舆论导向如今都十分清楚,围绕所谓“宪政”的争论事实上已划上句号。党的一个地方老干局通过请一位“宪政”主张者讲座来支持他的政治主张,进而发出有悖舆论大导向的信号是不合逻辑的。这种安排更可能是技术层面原因导致的,不应被政治化。
另一方面,党的各级机构也应当对互联网时代自己与舆论的关系不断加深认识,清楚自己如今的每一个行动都可能被舆论捕捉到,产生扩大化解读的情况。各地基层党组织已经完全置身舆论中间,与舆论的互动有时是它们主动的,有时则是被动的。
事实上,类似的“讲座门”已不是第一次发生。它们时不时带来一些轰动效应。各地官方机构今后邀请讲座人时,对这种风险至少应当是清楚的。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