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忠亮:环境承载力被“一次性”挥霍

2014年12月13日09:35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这再次表明了环保问题的紧迫性。虽然社会上下已经在做努力,但资源粗放式使用和浪费问题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比如,许多一次性日用品多年来仍保持着庞大消费规模,甚至呈现扩张态势。在某些领域,它们已形成很强的垄断性、排他性和不可选择性。

  很久以前笔者就决心放弃纸巾,继续使用手绢。为此断断续续跑了不少商场、超市,但均一无所获,后来托人从国外买了一打,才算暂时解决了问题。我国每年大约生产450亿双一次性木筷,为保障如此庞大的制作规模,每年约需砍伐900万棵生长20年的大树、数万平方公里的森林。全国每年平均生产衬衫12亿件,仅包装盒的用纸量就达24万吨,需要砍伐近200万棵大树。

  早在2007年,国家就确定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十八大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突出地位。但“一次性消费”的势头并未得到明显遏制,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时起时伏、此起彼伏。

  在有些部门或地方,基本国策向具体政策的转化、具体政策向实际行动的转化、实际行动向行动效果的转化,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懒政横行,缺乏遏制“一次性消费”的动力和压力。既然砍伐多少树木、浪费多少资源,不会影响到官员们的仕途,他们也就没有解决问题的切肤之痛,许多事情都是敷衍一下而已。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各级各部门仅限制塑料购物袋的文件就制定下发了200多个,但一次性塑料袋仍在200个文件的庞大阵列中任意穿越、畅行无阻。对于一些地方来讲,“限塑”的全部工作基本上就是开几次会议、发一些文件,文件的发布之日,也就是工作的完成之时。他们只在面对媒体和上级的时候“高度重视”,至于文件发布以后落实的情况如何,却是并不怎么在意。可见,根本解决一次性消费问题,首先需要在作风建设方面继续着力。

  另外,我们还需要为国家的林地、湿地、水源等自然和经济资源找到具体明确的责任人。一次性消费品的产业链和消费链,都有确定的利益诉求者和代言人,比如相关厂家、商场、航空公司、餐厅、饭店和一些政府部门,他们理论上也不反对遏制和取消“一次性消费品”,但实际上却总要设法寻找理由影响媒体、牵制决策。

  强大的政策游说能力,总能使他们的意见更多地体现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而属于国家的那些日渐稀缺的资源,往往没有权威、明确的责任人和代言人,往往有10个以上的单位和部门为它们负责,也正因如此,最终谁也不负责,于是不少林地、湿地、水源、矿藏只得接受被糟蹋的命运。问题最终回到了政府职能和体制机制上,我们需在这些方面寻找突破口。▲(作者是军事博物馆副馆长)

(编辑:SN143)

文章关键词: 环境 承载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今评媒:首个国家公祭日都有什么活动?
  • 中青报:警惕“寒门巨贪”中的腐败出身论
  • 新京报:复旦投毒案二审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 南方日报:“佛山股民赚2亿”只能姑妄听之
  • 解放日报:自家的孩子也不能当“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