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坚信警民一家,是新闻不走样之本

2015年01月17日09:35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去年12月一起“太原警察打死讨薪女民工”的消息激起轩然大波。图片和视频显示,太原一名警察有用脚踩女受害人头发的行为。涉事的多名民警后来被逮捕或刑事拘留。昨天新华社发表长篇综述,披露案情调查目前已有的结果。报道显示,这起案件源起工地保安与几名民工的普通纠纷,与民工“讨薪”无关。女受害人被带到派出所后被放到地上,其他几人遭到殴打。女受害人的死因仍有待尸检报告的正式结果。

  看来媒体围绕这件事的报道有真实内容,但加入了“讨薪民工”这个不真实的额外元素,增强了传播力。不管怎么说,这起事件中的粗暴执法迄今看来直接导致了女受害人意外死亡,这是法律和舆论都绝对不能接受的。这件事留下了极其沉痛的教训,太原警方已将12月13日定为该市公安系统的“执法警示日”,这一态度值得欢迎。

  回顾整个事件过程,有几个线索值得特别强调。

  一是多名涉事警察的职业道德和纪律都很薄弱,这种随时有可能点燃的危险元素因为一名女受害人的死亡被社会捉住。而这样的元素在警察队伍里恐怕还有。消除这些隐患是避免类似恶性事件重演的根本途径。

  二是个别警察明显涉嫌犯罪,其所在公安机关必须在第一时间旗帜鲜明,即使细节一时不清,依法治警的态度也应毫不含糊。对犯罪事实确凿的警察,该抓就抓,该怎么判就怎么判,这当中并不存在难以处理的模糊地带。

  三是涉事当地及直接的上级公安机关应针对舆论最关心的问题保持对外信息沟通,及时通报调查的最新进展,切不可有畏难情绪,因为怕挨骂而躲媒体。事实一再证明,这样躲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

  针对社会,我们也有一些话想说:

  一是舆论对推动这起案件的公正处理起了鞭策作用,这也是舆论监督的重要价值所在。

  二是“讨薪民工”这个不实元素的加入有所不该,它给事件增加了额外色彩,而整个事件的炒作方式和强度对全体警察形象造成扩大性伤害。如何在发挥舆论监督的同时避免这种些问题,值得探讨。

  三是随着事件热度的上升,一些“有想法的人”主动卷进来,通过制造对立和紧张捞取利益。这种情况已是多元化时代的常态。

  搞清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对全社会都是一次教育。在中国警察和老百姓是一体的,他们彼此根本就不是对立面。对此需要有坚定不移的认识,这是我们厘清细节复杂事情的根本保障。

  我们隔段时间会看到有个别警察犯罪的报道,但如果说全国警察队伍的责任心和纪律较社会平均水平相对更高些,大家同意吗?当然,我们希望他们做得更好。

  太原这起案件的涉案警察肯定要依法惩处,但是把案情完全调查清楚需要一个过程。这涉及到受害人和家属的尊严和权益,也涉及几名警察的命运,必须严格依法对待,而不能以“舆论审判”取而代之。舆论需耐心些,让刑诉法的程序能够在法律轨道上展开,尽可能不受社会舆论干扰。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美国的情况,涉及警察执法犯法的审判往往会有很长的取证过程。

  因此让我们继续睁大眼睛揪出每一个“坏警察”,同时让我们也别冤枉了每天勤勤恳恳维护这个社会安宁的、全国300多万人的警察队伍。▲

(编辑:SN143)

文章关键词: 警察 警民关系 讨薪女民工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中国青年报:别居高临下嘲笑“庞麦郎们”
  • 风暴眼:首批军老虎,中国好战友?
  • 新京报:“反腐漫画”哪里“太负能量”了?
  • 中国青年报:舆论硝烟中党报党刊的反逆袭
  • 新京报:莫让“红顶中介”成“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