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崎忠信:人质危机打了安倍的脸

2015年01月23日07:23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山崎忠信

  1月20日发生的恐怖分子组织“伊斯兰国”(IS)绑架两名日本人质事件,引起日本国内和世界各国的关注,为何发生该事件?

  中东地区情况很复杂,“9·11”事件以后,反恐成为全球性问题。恐怖主义的起源是强烈反对美国价值观的情绪,尤其是对以自由贸易、市场经济为主的战后美国主导的政治经济体制不满,因为这样的体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且,市场经济必然会产生两极分化。在这种体制下,容易滋生恐怖主义。

  笔者认为,安倍所开展的追随美国价值观的“价值观外交”,正是人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价值观外交”是与具有共同价值观(即市场经济、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安倍上台以来,坚持这一外交理念,加强与共同价值观国家的关系。其目的原本是针对中国,可是人质事件表明,针对中国的价值观包围圈还没有形成,“价值观外交”却已为日本平添了“伊斯兰国”这个敌人。

  为践行“价值观外交”,日本外交的亲美倾向更明显。美国坚决推行反恐斗争,日本作为同盟国需要在这场斗争中发挥作用。虽然安倍在中东访问中强调“中庸是最好的”,以免刺激“伊斯兰国”等一些势力。但对“伊斯兰国”来说,安倍说提供“针对伊斯兰国”的援助,就意味着日本与自己敌对。在日本雅虎上发表的一条评论说得好,安倍的“价值观外交”一面会增加朋友,另一面会增加敌人。

  日本从来没有被外国侵略过,也没有受过国外的恐怖分子威胁。因此,日本比其他国家更缺乏危机感。但是,这次事件告诉日本国民,恐怖主义并非远在天边。

  反恐是全球性问题,维护本国以及周边地区安全,需要与其他国家建立合作关系,特别是维护周边地区安全,需要与邻国保持友好关系。外交活动不应在价值观基础上进行,而应在本国以及地区长远利益的基础上进行。

  当今世界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很难说日本今后不会受到恐怖主义威胁,最理想的方式,是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联合在一起,在亚洲建立安全保障机制。但安倍的“价值观外交”恰是反其道而行之,是一种“冷战思维”,不与价值观不同的国家合作。中日两国政治体制不同,但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没有中国参加的安全保障机制,很难说是完整的。

  从目前情况来说,亚洲安全保障机制的构想还不现实。为此,安倍应从地区安全利益出发,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及早放弃“价值观外交”。▲(作者是日本旅华学者)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安倍 人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风暴眼:深圳晚报4个整版还原姚贝娜事件能获谅解吗?
  • 风暴眼:上海踩踏事件万字调查报告解答了哪些疑问?
  • 深圳晚报社论:我们为何一直对姚贝娜事件保持沉默
  • 现代快报:东莞脱“黄帽”,到底谁说了算?
  • 新京报:一部手机引发的“监狱桃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