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勤:“增长质量”应是摸得着的干货

2015年02月10日07:34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刘志勤

  经济金融和社会变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始终是政府、学界和普通百姓关注的焦点。对这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研究,给政府和企业决策者带来极大帮助。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社会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探索,才使中国在经济体制转型和坚持中国特色道路过程中没犯方向性错误。

  当前我们所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比如城镇化、国企改革、退休制度和户口改革、反腐,还有利率、汇率的市场化以及社会保障等,这些问题都在逐步得到研究和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难点问题都可能对全局产生冲击,因此加强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持续高度重视任何时候都不可放松。

  但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我们除了着力应对热点和难点问题,更需提高解决“盲区问题”的意识。政府决策过程中存在“盲区”会导致改革效果不能普惠整个社会,甚至会在解决一个旧矛盾时产生新的或更多矛盾。

  比如在讨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时,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强调提高“增长质量”的理念,在数量和质量的转换上进行模糊换算。最近,不少地方政府在公布对今年GDP的预测时几乎都调低了原有的高速增长态势,在全国一片“降”声潮中,再听不到高指标的声音,似乎存在一种害怕“枪打出头鸟”的氛围。但这些政府对降低经济指标所给出的主要理由,几乎都是“为了提高增长质量”,这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高”增长就一定是“低”质量,硬把速度和质量对立起来。

  其实这就是一个“盲区”,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地方政府对“增长质量”给出一个可衡量和验收的标准。GDP的变化可用数字给出答案,但GDP的质量可能就不只是提供几个“蓝天”便可蒙混过关的。因为,“增长速度”是个可以“看得见”的指标,而“增长质量”则是必须“摸得着”的干货,老百姓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既然地方政府都希望提高“增长质量”,那就不妨在涉及民生的问题上下足功夫。我们期望的“增长质量”应该包括老百姓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安全指数上升,就业机制安定,养老保障无死角、盲角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每年年底时坦然接受公众的点评,“增长质量”是不是真的提高了,至于那些PPI、PMI、CPI等数据,就留给经济学者们去解读吧。

  除了这个例子之外,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盲点”问题未得到足够关注和研讨,尽量减少这些“盲点”问题的发酵效应,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界应当认真对待的新挑战。▲(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质量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风暴眼:中央巡视央企,共和国长子都干了啥?
  • 钱江晚报:没必要对春晚“三不用”说三道四
  • 南都:不懂教育的人才会让师生同堂考试
  • 南都:汪峰终上头条,让人如何服气
  • 京华时报:杀婴未婚妈妈最缺的是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