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举专栏
1月29日,江苏邳州运河中学高三年级组的第一场模拟考试非常特别,40岁以下的高三年级教师和学生同场考试。校方的这个举措引起了老师们的一致反感,第一场语文考试中,很多教师就故意不在答题卡上答题,而只在试卷上作答,算作无声的抗议。在第二场数学考试中,一位教师摔笔而去,随即几位老师也离开考场。
新闻曝光之后,旁观者看得饶有趣味,争论也很激烈,有人认为,老师应该考得过学生,也有人认为,老师考不过学生也很正常,还有人认为,这损害了师道尊严。要想说明白老师到底该不该与学生一起考,是不是有损尊严,首先得说清楚的是,老师应不应该考得过学生?
要想教人,自己先得明白,以己之昏昏不能使人昭昭。一个不是混日子的高中老师,浸淫教学多年,相关的教科书、辅导书、各种题型已经见过非常多,基本的分析方法、套路也都明白,要想考过绝大多数学生并不困难,也属分内之责。不过,高三几乎没有新知识,考试内容针对的都是对已有知识的组合与应用,也就是说,同样的知识点,思维方法,老师知道的,学生也知道。老师虽然积淀很多:题型、答题技巧、思维方式上经验丰富,但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更有经验应付考试的紧张氛围、把控答题节奏。更重要的是,学生毕竟年轻,思维更加活跃,特别是一些优势中学中,排名前列的学生更是人中龙凤,聪明绝顶。所以,在一定压力之下,对知识、方法的组合应用,临场发挥很可能比老师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超过老师也属正常。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本是老师的荣耀,而不是老师的耻辱,所以,只要理性认识考试结果,并不会损害教师尊严。不过,并不是人人都能理性分析。虽说分数不公开,但一旦老师没有考过学生的消息泄露出去,学生不可能如本文这样进行条分缕析,很可能被“老师还没学生考得好”误导,生出骄横轻慢之心。这必然成为一个事实上的侮辱,危害师生关系,反而不利于教学。
根据校方的说法,这样做只是业务练兵,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就是说,校方试图通过检验老师的考试能力,从而提高老师的业务能力。不过,这却是对老师岗位技能、水平、能力的严重误读。
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中,老师的工作任务是让学生知道、理解、领会各种知识点、思维方法、应试技巧,目的是让学生考高分。学生的分数,更准确地说,“使学生考高分的能力”,反映了老师的教学水平。而让老师参加考试,却只能考查老师本人对知识、思维方法的掌握。虽然,“让学生考高分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建立在“老师本人考高分的能力”之上,但两者之间并不相同。例如,考试要考学生能否背得下元素周期表,但老师在这一块的能力却是如何帮助学生记忆,而不是自己去记住。这就有些像教练与运动员的关系:虽然孙杨的教练知道怎么呼吸、怎么用力是最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练自己能做得比孙杨好。
由此可见,老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分数几乎可以看作一回事,但这两者与老师本人的分数却并不总是一回事。逼老师提高自己的考试能力,并不能导致学生考试能力的提高,很多时候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分数虽然不公开,但必然会在考核中用到,影响老师职称、奖金。年年都考的话,在这种压力下,化学老师去背元素周期表,物理老师去大量练习习题,政治老师去背时政新闻,难道这就有利于教学,是校方想看到的吗?
从更抽象的管理学角度来看,当下对高中老师特别是高三老师的考核主要是以目标为导向,即高考分数为考核指标,其结果与激励之间的关系已足够明确,效率也很高。老师、学生同堂考试的考核方式,试图介入生产(教学)的中间过程,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不过,这种精细化的管理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否则,简单粗暴介入中间过程,只会越管越糟。
所以,不管是从师生关系角度,还是对老师行为的导向角度,以及教学管理的角度,校方的举动都带来了风险,不但不能促进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反而会降低教学质量。老师考试,不仅老师难受,学生也遭殃。反过来说,搞这样的同堂考试,反映出学校管理人员对教学工作的本质缺乏了解,思路混乱,作为一份校方管理能力、分析能力、逻辑能力,以及权力欲望的答卷,倒是挺清晰。(作者系专栏作家)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