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中国青年报》
在政协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委员张怀琼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的保护,并认为“屌丝、装逼”之类的词语,简直下流。不少评论也认为,这类的词语,根本没法儿从字面本身的意思去解释,每一个都比“国骂”还脏,冯小刚也曾痛心疾首地说,“屌丝”是草根的自贱,为什么要把这么脏的词挂嘴边?
中国社会变化迅速,生产出很多新语言,网络不仅加快了新语言的生产,更让变化显得离经叛道。虽然我能够理解,如今很多年轻人在使用这些词语时,多已脱离了原先的粗鄙语义,而变成一种感慨式的口头禅,但我还是不能接受这些粗鄙的语言出现在媒体上,毕竟受众从这些语言中感受到的是不健康不干净。面对批评,年轻人千万不要以“你们过时了”的自闭和抵触心态来看待,毕竟这个时代不只属于年轻人,几代人的共存需要语言这种交流工具上的理解。
对这些粗鄙语言的反思,涉及当下青少年语言环境的重要问题,年轻人应该有怎样的语态?有必要反思一些不太健康的语态。
其一是“网怒症语态”。有个名词叫“路怒族”,症状表现为:一开车就喜欢骂人,语言很脏;驾车情绪容易失控,一点堵车或碰擦就有动手冲动;喜欢跟人“顶牛”;开车时和不开车时脾气、情绪像两个人——其实“上网”与“开车”有着同样的倾向,网上网下判若两人,一上网就容易感染网络戾气,一出口就是粗鄙的语言,情绪火气很大,好争好辩好抬杠好起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更容易被网怒网愤所感染,让自己的语言变得粗俗不堪,让网络变成了倾倒语言垃圾的公共厕所。
年轻人的这种网怒语言不仅污染了网络生态,让交流变得没有可能,还败坏人的心智,让走下网络的人也变得急躁、粗俗并充满攻击性。
其二是“流行病语态”。如今的年轻人开口,如果不带几句“我去”、“也是醉了”、“整个人都不好了”之类的流行语,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90后了。当然,不能排斥流行语,流行反映着一种社会心态,有时年轻人交流时说一两句流行语,就像开启了交流密码一样打开了对话的窗口。但泛滥地使用流行语,就让人厌烦了,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不要被那些泛滥的网络流行语所“殖民”,以致扭曲了语义并窒息了正常表达的能力。
最后是“自贬式语态”。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是,如今的年轻人特别迷恋那些自贬的语言,“屌丝”、“蚁族”、“苦逼”、“屁民”之类的晦暗语言,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虽有自嘲、自黑的幽默恶搞,却也在自我贬低中传递着消极颓废的心态。一些年轻人通过这种身份的自贬,来表达对身处底层、社会不公、贫困固化的不满。其实,完全没必要这么自贬、自贱,也不必在群体中传递悲情。改革正在给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公平竞争机会,每个人可以靠奋斗去实现梦想。整天把那些自贬语言挂在嘴边,会变成一种可怕的自我暗示。
清朗的年轻人需要清朗的语言,阳光、清新、开放、讲理应该成为年轻语态的标签。
(原标题:清朗年轻人应有清朗语态)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