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山:面对“尴尬之问”,部长们行胜于言

2015年03月06日02:59  新京报 收藏本文
汽车摇号、飞机延误……种种问题都不会因为部长们的一两句话而有太多变化。 汽车摇号、飞机延误……种种问题都不会因为部长们的一两句话而有太多变化。

  我看两会

  两会上的这种简短问答,其实只是部长们和民意之间的一次互动,不必过度解读。记者这些提问的最大意义是提醒,提醒部长们重视、解决这些问题。

  昨天,两会会场的一组“部长问答”引起广泛关注。交通部部长杨传堂说:家人连续三年摇号没摇上,也常用打车软件;民航局局长李家祥说:我坐飞机也被延误过;农业部副部长牛盾说:我不会吃日本大米;旅游局原局长邵琪伟:我没从日本买过马桶。

  把一个领域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抛给主管该领域的部长们,似乎已成两会会场的套路。去年也有不少类似的问答:“你吃转基因食品吗?”农业部长韩长赋答:“我也在吃”; “你用过4G吗?”工信部长苗圩答:“我的手机卡还是3G的,但我经常体验4G,资费的确较高”;“你抽烟吗?”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凌成兴答:“不抽”……

  记者们之所以爱这么问,首先有客观因素,两会会场采访往往时间紧迫,见缝插针地提出这些封闭式问题,既方便部长们简单作答,又呼应了公众关切。其次,对部长们量身定制的类似提问,还隐含着深层的民意焦虑——对该领域的问题,部长们是否有着普通人般的切身体会。如果没有这样的痛感,那说明官员和民生之间存在隔膜;如果有这样的体悟,则要引人思考为何问题还会长期悬而不决。

  所以,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隐藏着可能令部长们尴尬的“陷阱”。能不能同甘共苦,事关公众对特权的担忧,对公平的关注。从诸多答复来看,部长们都明智地越过这个“陷阱”,选择了坦诚有普通人面临的苦乐,但这样的回答,也就意味着承认他们知道现存的问题,也就要面临有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日程表的追问。

  事实上,网上已有人提出质疑,部长们能做到同患难不易,但民众更希望看到的不是共患难,而是解决困难。这样的质疑如果仅是针对部长们的用语,显然有些吹毛求疵,毕竟部长们在匆促之间面对封闭式问题,也只能简略作答。民航局长说他坐的飞机也延误,但恐怕不会因为这个“也”,他就觉得民众延误就是理所应当,我们也不能推断他没有做过解决延误问题的努力。

  两会上的这种简短问答,其实只是部长们和民意之间的一次互动,不必过度解读。无论部长们答还是不答,这样答还是那样答,现实的问题就在那里。汽车摇号、飞机延误……种种问题都不会因为部长们的一两句话而有太多变化。记者这些提问的最大意义是提醒,提醒部长们重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公众最期待的满意答案,不是部长们口头上的一两句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敬一山(媒体人)

(原标题:面对“尴尬之问”,部长们行胜于言)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部长 两会 问题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京华时报:透过汉字繁简之争看文化共识
  • 南都:“银行是弱势群体”更像是国企“撒娇”
  • 新京报:家暴新规能否为弱者撑腰?
  • 晶报:该如何关注那些消失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