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强力反腐让公众不再“笑贫不笑贪”

2015年03月24日04:59  中国青年报 收藏本文
因为贪贿不受惩罚,贪腐过得很潇洒,人们便笑贫不笑贪,甚至笑廉不笑贪 因为贪贿不受惩罚,贪腐过得很潇洒,人们便笑贫不笑贪,甚至笑廉不笑贪

  曹林《中国青年报》(2015年03月24日02版)

  全国两会期间,中央纪委打破了“盛会不打虎”的潜规则,公布了几名官员的落马信息;两会闭幕后,又连打数只老虎。这种节奏见证着高压反腐的力度——来北京开两会的两名高官代表落马,来了北京就回不去了,产生了更大的威慑力,网上因此流传着好几个描述贪官听到“有两人开会后需要留下”后被吓破胆的段子。曾有人说反腐让“官不聊生”,其实清官不受影响,主要是“贪官”不聊生。

  这场旨在让官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风暴,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官员的从政理念和权力观念,更深刻地改变着民众对腐败的看法。腐败官员一个个地受到严惩,高级贪官一个个落马,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甚至打破了“刑不上常委”的潜规则,民间很多人已从过去暧昧且矛盾的一边仇腐一边羡慕腐败,转向了真正的仇腐恨腐。

  前几天与一个在高校教书的朋友聊到这个话题,他说,现在真有点儿同情那些贪官了——反腐败节奏这么紧,他们晚上怎么睡得着觉啊。刚刚还在主席台上作报告,说不定就被突然闯进来的纪委工作人员带走;可能一边以领导身份出现在报纸上,一边就被宣布落马了。还是做一个清官好,晚上在家不必担心有人敲门,开会时不会看着门担心纪委办案者随时闯入,不用整天焦虑于把那钱藏哪儿。以我的观察来看,朋友这种心态在当下民间很是普遍——其实不是“同情”贪官,而是对腐败的痛恨,为反腐败拍手称快。公众乐见贪官彻夜难眠,乐见腐败受到遏制。

  此前,公众对腐败的态度在很多时候存在着严重的“精神分裂”。虽然似乎人人骂贪官,腐败像过街老鼠那样被人人喊打——但这种“仇腐”并不纯粹,其中往往隐藏着暧昧的“羡慕”。这种人并不厌恶特权,如果腐败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如果自己有能力有资格腐败,一定毫不犹豫地投入腐败的怀抱中。这种心态下,有些地方搞的贪官赃物展,并没有产生廉政教育的应有效果,反而刺激了一些人对贪官生活的羡慕忌妒:那么多美女、豪宅、存款,如果不是偶然落马,那日子过得多滋润啊。

  一个小学生在被问到“长大了想当什么”时,他的回答竟是“长大了想当贪官”,原因是“贪官有很多东西”——折射出当今社会的羡腐心态。

  这种复杂心态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利益至上、缺乏原则,“利害高于是非”的精致利己主义在我们的社会中根深蒂固。另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腐败未受遏制,贪官过得很滋润。如果公众眼看着贪官公然地中饱私囊,毫无忌惮地滥用权力为亲朋谋取不正当利益,全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参与腐败,民间都流传着他的腐败事迹,可这样的人却不仅未受严惩,反而能八面玲珑步步高升,叫人如何不羡腐?

  这便是羡腐心态和羡腐文化的土壤,因为贪贿不受惩罚,贪腐过得很潇洒,人们便笑贫不笑贪,甚至笑廉不笑贪。一个官员如果家里穷,出入没公车,办事不找门路,可能会被瞧不起。

  可高压强力反腐改变着羡腐文化的土壤,公众不再笑贫不笑贪,贪官和腐败不仅不再被羡慕,反而成为被“同情”的对象。当贪官落马已成家常便饭,“一落马就什么都不是”的贪官可怜像一再示众,人们看到“伸手必被捉”的制度正在努力形成时,对腐败便没什么可以羡慕的了。不要小看民间在看待腐败问题上的心态转变,当腐败被全民仇视而非羡慕时,这种文化对腐败也是一种遏制。

(原标题:强力反腐让公众不再“笑贫不笑贪”)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腐败 反腐 贪官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京报:赵黎平为何从“好人”变杀人嫌犯
  • 新京报:市委书记8年拿不到房本,怎么办
  • 晶报:你喜欢不守法的“能吏”么
  • 北京晨报:市场不是精神产品的唯一考量
  • 北京晨报:“睡觉困难户”背后有四个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