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仁平:回望庆安争议,不光政府应该反思

2015年05月25日07:31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故意搅乱真相的特殊人物应当受到谴责,社会应逐渐形成惩罚他们的机制 故意搅乱真相的特殊人物应当受到谴责,社会应逐渐形成惩罚他们的机制

  单仁平

  舆论对庆安火车站事件的关注前段时间一直没能了结,一些人对警方调查结果和所公布录像提出进一步质疑。检方继续开展调查,一一回答了这些质疑。检方证明了公安部门所提供视频的真实性,排除了造假说。检方调查还得出被击毙者徐纯合“不是上访户”这一重要结论。对徐当时堵检票口的原因也提供了调查结果。检方调查组认定民警李乐斌开枪是正当的。

  检方的最新调查报告说服力强,对消除舆论疑惑产生了明显影响。但仍有部分人坚持旧有质疑,或又提出更新的质疑,尽管这种声音相对弱多了。除了沟通上的问题,显然还包括“一些人故意装睡,你永远也叫不醒他们”的现象。

  庆安火车站事件消耗了公众大量注意力,也消耗了很多公共资源,希望这件事能促成社会的一些必要反思。

  庆安火车站事件从最初走上互联网的那一刻起,舆论就形成对警察开枪合理性和官方说法真实性的质疑基调,有人将事件描述成“地方政府拦阻上访者不成由警方将其击毙”,这个故事结构受到一些网上意见领袖和“死磕派”律师的推动,也受到舆论场想象力的自然添加和扩充。

  应当说,官方的应对是有缺陷的,这些缺陷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些可以作为工作教训来反思。

  地方铁路公安及与之配合的当地部门都处在较偏远的基层,事件发展成公共舆论危机时,全国性的“公知精英”和搜寻“死磕”点的律师迅速聚集过来,再次形成强大的后者VS经验不足且有些怕事的前者的局面。每次这种情况出现,基层政府几乎必输无疑。它们工作的细节漏洞会被一一揪出甚至放大,咄咄逼人的质问很难对付,事实被扭曲的风险很高。

  舆论最后形成的“泡沫”通常有复杂的构成,这当中有开展舆论监督的正直愿望,也确有一些人“别有用心”的成分。对公众来说,区分这些元素是困难的,而且有时一些因素围绕着新闻规律展开,仅从动机的角度分析它们无助于找出对策。

  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反应都是迅速、实时的,而官方调查需要时间,这当中必然会出现官方调查速度跟不上舆论要求的情况。如何处理这一“时间差”,是对官方的综合考验。在前互联网时代,这段时间可以是官方的合理沉默期,但现在官方再短的沉默也意味着巨大舆论风险。

  舆论会有误解,也会有一些胡搅蛮缠的人和力量,这是中国当前舆论场的现实,短期内改变它不可能。努力适应这一现象,不断提高对公共舆论事件的反应速度和质量,恐怕是官方唯一选择。

  这一次舆论对案情细节的大部分质疑落入了“立场先行”的老套,希望逐渐的真相大白有助于增强社会的一个信念:在依法治国和舆论高度开放的今天,官方针对突发的公共舆论事件做公然造假已几乎不可为。在个人陈述与官方陈述不一致的冲突事件中,天然认为官方更可能是撒谎方,这种判断逻辑该彻底结束了。

  有人指出如今一些基层政府“智商高,情商低”,指的是他们不会在重要关头与公众沟通,即使没做错或者错不大,也置自己于尴尬被动境地。这是国家当下的重大问题,因为每一个基层政府出了这种问题,政权的很大层面都要跟着一起埋单。

  故意搅乱真相的特殊人物应当受到谴责,社会应逐渐形成惩罚他们的机制,这也是我们走出当下这一困境的应有作为之一。▲(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舆论 庆安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京报:什么年代了,竟还有“流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