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公园的相亲角是中外闻名的相亲地。1985年出生、来自于湖北浠水农村的苏晶晶,来沪7年,租住在4平米出租房内,在弄堂口摆摊维持生计,她喜欢阅读、书法,也常去咖啡馆写作。她觉得自己长得也不错,不像1985年的。从去年8月起,她每个周末都会到相亲角,希望能找到一个“有钱、有势、有德、有貌、有上海户口”的“五有”老公。经过媒体这几天的广泛报道,这位在人民公园相亲角寻爱的湖北姑娘火了(澎湃新闻网)。
许多人嘲笑苏晶晶的“不自量力”,自身条件不高,却对配偶要求极高,更像是“做白日梦”、“炒作”,简直是“凤姐第二”。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只不过有些人能圆梦,有些人只能做梦。
与许多在大都市苦苦挣扎的外来人口一样,苏晶晶生活困顿。作为一个在大上海举目无亲的外地女性,要落地生根比登天还难,因为户籍限制,与本地人结婚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落户本地的途径。在婚恋市场上,家庭出身、身份和受教育程度都在她们四周竖起一道高墙。因而,苏晶晶想要“五有”老公,我觉得根本无法从字面本身理解。毋宁说,这种“不知天高地厚”、困兽犹斗式的幻想,是支持无数个苏晶晶在大城市呆下去的精神支柱。因为真的是一无所有,所以什么都想要。这种自我的心理防卫机制,让贴身的生活困顿暂时远离,这跟爱看白马王子和公主偶像剧的少女,爱看出轨剧的主妇们一样,以想象的方式弥补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换句话说,这种生活狂想的内容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执念本身,足以炫目到让苏晶晶平衡自己生活中的失意。在北上广深不计其数的流水线旁、食肆档口,嫁一个“五有”老公,谁说不是外来妹们每天默默念想、又悄然放弃的心愿?只不过,媒体的意外介入,让苏晶晶以一种决绝得近乎荒诞的方式,揭露出底层外来者在大城市婚姻市场上的困顿———想以婚嫁的方式冲破自己的阶层属性,那是做梦。
而主要由父母组成的人民公园相亲角,本就是一个相当“势利”的婚介市场,有对外地人的各种歧视。上海老公是一种稀缺资源,这使得外地女孩对于本地女孩形成了实质威胁。根据学者孙沛东的研究,在很多相亲父母眼里,相亲角的女性根据户籍分为“阿拉”(我们)和“伊拉”(她们)两个阵营,许多家长对“伊拉”们敌意满满。但许多本地男方家长觉得本地女孩条件高,娇生惯养,难伺候,也不受待见。而苏晶晶身上,几乎集合了外地女孩的敌意和本地女孩的缺点,简直是相亲角的一道奇观。在一场近身肉搏的相亲大战中,她不战而败,犹如笑柄。
有人说苏晶晶是典型的“有公主病,没公主命”。很大程度上,命运并不掌握在她们的手上,她们的搏斗无异于堂·吉诃德大战风车,大战风车的意义除了证明个人的徒劳,只能证明风车本身的坚不可摧。最坚不可摧的部分在于,我们的社会并没有给女性和独身者多少选择。她们一面艰难地求偶,一面艰难地独身。与其帮助她们改变人生,不如社会为失意者们提供足够的保障,尤其女性,不至于要靠丈夫和婚姻才能担保接下来的人生。不管是你“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给那些有最狂妄想象的生活狂徒以基本保障,这样的社会才值得称颂。 □麦嘈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