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到底多少年薪才不会被舆论追问

2015年07月11日06:39  扬子晚报 收藏本文
针对“市血液中心人均年薪超过35万元”报道成为焦点,深圳卫计委澄清应为19 .68万 针对“市血液中心人均年薪超过35万元”报道成为焦点,深圳卫计委澄清应为19 .68万

   新闻引子

  针对“市血液中心人均年薪超过35万元”报道成为焦点,深圳卫计委澄清应为19 .68万。深圳60多个政府部门及下属单位中,最高年薪为人均近44万元,最低则人均5万元多一点。

  “人均35万年薪”就已令舆论咋舌,如今的44万,恐怕更容易引爆民意的槽点。吐槽的理由,基本是生活逻辑:公共服务岗位如此不差钱,年薪数倍于市民的工资,财政可以如此慷慨无度吗?具体到数字上来:广东省2014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4986元,深圳市为6054元。这样一比较,可谓“怒从心中来”。

  不过,真正的问题是两个:第一,根据深圳血液中心后来的解释,其实人家是把在编与临聘算在一起了,不过,预算中没有提及临聘的数字,最后,“人均35万年薪”就成了误会一场。那么,善意推测一下,“前海管理局人均43 .7万元”会不会也是因为临聘人员太多的关系呢?今年初,新《预算法》开始实施了,地方预算公开也越来越契合法治与透明的理念。那么,为什么不能在人均工资福利上,把话摊开来讲呢?比如人均支出,直接在预算里分为在编与临聘两类,然后再分别罗列出支出总额,岂非省却“误会”、更一目了然?影影绰绰之间,究竟是怕临聘人员太多引众怒、还是其间纠结着难言之隐呢?

  第二,公职人员薪资高低有别,自然是很正常的事,但怎样才算是正常分布,缺乏专业考量后就容易沦为口水议题。客观地说,抽象地判断“43.7万”是高还是低,或者仅凭生活经验而定论,太过感性,有失公允。但问题是,公职岗位究竟如何“定价”,始终是个不可言说的敏感话题。越是敏感,越是遮掩,越容易陷入暗箱操作的嫌疑之争。一旦公权进入“塔西佗陷阱”,则不管是“43.7万”还是“13.7万”,都会让人觉得不可信、有自肥倾向。公众对公职岗位的了解往往是信息不对称的,哪些岗位高精尖、哪些岗位风险大,既不能夸大,也不宜想当然,这个时候,高薪岗位不妨来个情况说明,也算是“纳税人财政”的题中之义吧。

  数字不透明、定价不公开,哪怕是节衣缩食的年薪,都可能免不了被舆论误会或追问。真要解决这个问题,任何“澄清”都是隔靴搔痒,倒不如在预算层面做好制度性文章,让每一笔“人均支出”,都成为无懈可击的公共数据。 (江苏 邓海建)

(原标题:到底多少年薪才不会被舆论追问)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年薪 舆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媒体刊文追问:是谁找国家信访局落马官员消号
  • @写家陶舜 :谁该为赵作海出狱后的连环悲剧负责
  • 中青报:我们是否对“不被尊重”习以为常
  • 环球时报:继续稳定股市,要调查要追究要反思
  • 新京报:抱团腐败案发为何又是“小三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