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专题 > 正文

深化研究视角 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理论研讨会综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10日06:02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编者按为落实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加大对实现中原崛起的宣传力度,2003年12月30日,本报理论版曾以一个版的篇幅刊发了由中原崛起课题组撰写的长文《论中原崛起》,从其内涵、实现基础、实现可能以及战略措施等多个层面对“中原崛起”进行了理性的梳理与论证。文章发表后,受到多方好评。省委领导还批示予以肯定,同时希望继续深化、细化对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为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鉴于此,2月6日,省社科院和河南日报联合召开“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理论研讨会”,组织全省社科理论界部分专家学者和从 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讨与论证。今天,本版拟将这次研讨会上诸位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综述刊发,以期带给大家更多的思考。

  为了深入贯彻省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营造实现中原崛起的良好氛围,深化对实现中原崛起相关问题的研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日报社于2月6日在郑州联合召开了“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理论研讨会”。省委副书记王全书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来自省委宣传部、省委政研室、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统计局、省中小企业服务局、河南省银监局、省社科院、河南日报社、郑州市计委、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财经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的领导和专家学者杨春雨、王耀、路国贤、阎国祥、王彦武、匡宝珠、郭运敏、郭爱民、王亚明、赵保佑、刘道兴、喻新安、杨海中、肖建中、陈益民、王承哲、王作成、耿明斋、张殿明、高书印、于雷、孙学敏、郭军、吴一平、刘东勋、宋丙涛等参加研讨会。与会同志围绕实现中原崛起这一主题,争相发言,热烈讨论,提出许多有见地、有价值的观点。一、全面、科学理解中原崛起的内涵1.中原崛起的目标,核心是经济内容什么是崛起?崛起不同于生存,也不同于一般的发展。崛起,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成长为在世界上或一定区域内能够起主导作用、至少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大国或强势地区。无论国际间还是国内区域之间,“财大才能气粗”都是很硬的道理。所以,实现崛起的目标,增强经济实力是第一位的。作为一个拥有近亿人口的发展中大省,河南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在经济上可以从三个纬度加以审视,具有三个重要标志。首先,在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审视,中原崛起意味着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达到2020年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即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由于河南人口基数大,届时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比现在提高1.5个左右的百分点。这不仅标志着河南的发展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在全国棋盘中的位置得以较大提升,对国家的发展也是一个重大贡献。其次,从河南自身的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中审视,中原崛起意味着河南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在全省基本实现工业化。这对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来说,无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再次,从河南与同处于经济相对落后地位的中西部省份相比加以审视,中原崛起意味着河南的发展要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构筑对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全局意义的“中原平台”。2.中原崛起,包括了经济实力的崛起和竞争力的崛起中原崛起,就经济内容来说,还可以从经济实力的崛起和竞争力的崛起两个层面来理解。经济实力的崛起是经过努力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竞争力的崛起则是经济实力崛起的基础和原动力。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可以从竞争力的结构内涵来理解中原崛起的内涵,进而从中探索中原崛起的路径。在国际竞争力理论中,强调发展中国家要追求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位一体的整体发展和提升。从竞争力崛起角度,中原崛起的内涵有三个方面:其一,中原崛起要求河南的核心竞争力得以较大提升。核心竞争力包括经济实力、企业管理竞争力和科学技术竞争力,蕴含着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基本运行竞争力和创新竞争力。其二,中原崛起要求河南的基础竞争力得以较大提升。基础竞争力包括基础设施和国民素质,是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要素,它们支持着核心竞争力的长期发展和成长。其三,中原崛起还要求河南的环境竞争力得以较大提升。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构成环境竞争力的结构体系,它们反映市场、体制、法制和政策的作用条件,是中原崛起的重要软环境和激励因素,对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对基础竞争力的发育,都具有直接的作用。总之,实现中原崛起,要求不断提升相关要素的竞争力。3.中原崛起,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中原崛起,是一项浩瀚、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包括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此,应当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原崛起,要十分重视人文指标的提高。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确保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中原崛起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河南省人口人才密度(人口人才密度是指每万人口中拥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数,此指标反映整体人口的素质高低)由1998年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1.9%提高到2002年的74.7%。一方面表明河南省几年来人口人才密度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人口基数过大,目前与人才大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二、全面、准确把握基本实现工业化党的十六大把“基本实现工业化”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原崛起,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最核心的指标之一。现在的问题是,对什么是工业化,怎样全面、准确把握工业化的内涵,要深化认识,尽可能减少片面性和盲目性。工业的发展始于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一次产业革命,工业的阶段性加速发展得益于第二、三次科技革命及第二、三次产业革命。随着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由中心国向其他国家的扩散,各国的工业化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所以,工业化实际上构成了各国经济增长的主题。至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更是经济发展中的必经阶段,对全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是结构来确定一个国家是否实现了工业化。在工业化率指标被证明有着严重缺陷之后,所有数量化的尝试都只限于经验意义上的比较、归纳。在研究工业化问题中,分歧最大的是用什么指标或参数才是科学的、可靠的。我国一些学者在研究区域工业化进程时,围绕与工业化相关的重要理论,选取了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因素,试图找到这些因素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一种观点是选取人均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等4个指标;第二种观点是在此基础上加上贸易依存度和信息化水平等指标。还有的学者把竞争力、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可持续发展等纳入研究视野。最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提出了新的关于工业化进程指数理论。该理论通过揭示工业化进程各阶段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呈现的规律,定义工业化进程指数等于城市化水平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二者之比。看来,对工业化的指标或参数以及对不同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判断,一时还难以取得一致的认识,这是正常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认识会不断深化,结论也才能更加全面和准确。当前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把工业化简单理解为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分青红皂白,大上一般性工业项目,追求所谓的工业化水平,这是有害的。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十分重要,但它并不能说明一切问题,况且,工业增加值本身也有一个“含金量”的问题。以河南、山西为例,2002年,两省的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40.4%和43.8%,山西高于河南3.4个百分点。单看这一指标,就会得出山西的工业化水平高于河南的结论。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我们不妨比较一下两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2001年,山西明显高于河南的六种主要产品产量中?熏河南的原煤、铁矿石原矿量、铁矿石成品矿、硫铁矿、焦碳、生铁的产量,分别是山西的30.11%、17.3%、27.3%、25.88%、8.51%、26.71%。而在河南高于山西5倍以上的产品中,食用植物油、方便主食品、饮料、酒、卷烟、纱、印染布、机制纸及纸板、化学纤维、塑料制品、平板玻璃、内燃机、汽车、摩托车产量,分别是山西的9.4倍、95.3倍、60.79倍、11.9倍、7.55倍、9.21倍、12.97倍、11.27倍、10.57倍、6.11倍、8.85倍、7.15倍、65.37倍。另外,河南有相当产量的天然原油、帘子布、原油加工、大中型拖拉机、自行车、发电设备、家用电冰箱、冷冻箱、程控交换机、彩色电视机等,山西都是空白。由此不难看出,在山西的工业增加值中,原料、原材料、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而真正显示先进技术和现代工业水平的制造业,则比河南要落后得多。所以,只有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也才能实现“货真价实”的工业化。三、实现中原崛起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据河南省统计局初步统计,2003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7025.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为1997年以来最高增幅。综观河南经济的增长,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的拉动和工业增长速度的加快,这是河南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1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6.5%,这是历史上少有的。其中工业投资高速增长,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工业投资643.43亿元,比上年增长64.1%,全年完成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16个,比上年增加55个,完成投资364.50亿元,增长100.4%,这更是历史上所罕见的。工业技术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300.51亿元,比上年增长75.1%。固定资产投资对工业的快速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工业生产成为去年我省经济的一大亮点,增速与经济效益双攀新高,主要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303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增幅是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对全省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6%,带动全省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伴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利润总额、利税总额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223.94亿元,增长25.7%;实现利润251.53亿元,增长44.2%;利税总额543.68亿元,增长30.0%;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0.6%,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也要看到,河南目前的经济增长仍属于投资拉动型,“三驾马车”的另外两个大员消费和出口尚未发威。2003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2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与GDP的增速基本持平,增幅仅比2002年多0.2个百分点,虽然有所上升,但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大环境相比,仍然很慢。进出口总值虽然增长47.2%,但总量只有47.16亿元,消费和出口的拉动作用明显有限。从河南省情出发,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还必须靠投资来拉动。2003年,河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虽然达到了2310.54亿元,但和河南的经济总量相比,投资的总量并不高,河南经济总量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在第6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排在第7位,增长速度排在第13位,江苏、山东、广东、浙江遥遥领先,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都在5000亿元左右,在河南前面的另两个省市河北和上海都在2500亿元左右,河南和他们有明显的差距。如果从人均水平来看,河南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更低。2002年,河南人均投资为1900元,而全国平均水平为3363元。浙江人均为7441元,江苏为5215元,广东为5018元,山东为3867元,河北为3039元。投资对经济的支撑是现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特征,投资慢,经济的增长速度就会放慢。这一点,从各地2003年统计公报发布后河北GDP总量超过河南的事实中得到了佐证。河北省投资量从1992年的超出河南7亿元扩大到2003年的超出205亿元,长期的投资差距,造成河北对河南的紧逼之势,直到最终经济总量超过河南。因此,从加快经济发展,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来讲,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仍是今后一定时期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但是,经济增长又有它自身的增长机制,加大投资,并不是盲目的乱投资,不合理的投资,不仅不能形成新的增长点,还可能形成新的包袱。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必须站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发展道路,来审视目前的投资高增长和主导产业增长中存在的问题。从投资的主要增长点看,2003年增长较快的仍是传统产业,在全年完成的300.51亿元工业更新改造投资中,能源工业投资94.99亿元,增长58.1%,原材料工业投资108.58亿元,增长1.4倍,仅这两项就占了近70%。从河南目前的工业产业看,2003年河南工业的增长仍是传统工业为主,能源、原材料支撑和拉动着全省工业的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5%,拉动工业增长2.8个百分点;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增长38.8%和21.9%,拉动工业增长2.6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6.8%,拉动工业增长2.2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8.1%,拉动工业增长1.6个百分点;农副产品加工业增长17.1%。上述六个行业合计拉动工业增长10.3个百分点。如果从轻重工业看,河南的工业不仅存量以重工业为主,增量也是以重工业为主。2003年重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43.29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对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量的贡献率达75.6%,约拉动全省工业生产加快15.1个百分点。而轻工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对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量的贡献率为24.4%,只拉动全省工业生产加快4.9个百分点。所以,我们应当按照经济快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自觉克服“增长就是发展”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当然,作为产业的培育和投资结构的调整,由于产业之间的关联性,企业和产业本身内在的成长机制,有一定的连续性和一定的惯性,改变这一惯性,促进投资和产业的转型,需要明确的产业聚集和企业聚集的战略定位,这就要求我们政府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导投资和产业向结构合理的方向转移。

  四、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战略定位和一体化建设1.中原城市群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城市群已经成为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热门话题。除了公认已经成型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及环渤海城市群外,明确提出要建设城市群的,沿海地区有闽南厦漳泉、山东胶东半岛和辽宁辽中南等三个,中部有长株潭城市圈、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这些城市群都有关于自己定位的说法。中原城市群也要有自己的定位。对中原城市群进行科学定位要解决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中原城市群在全国各城市群中处于什么地位或位次。中原城市群在全国城市群中应该属于第三层次(第一层次是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第二层次是厦漳泉、胶东半岛和辽中南),也就是和武汉城市圈及长株潭处在同一层次。如2002年长株潭3市GDP总量为1428亿元,土地总面积28254平方公里,总人口(2000年数字)1238万人,远小于中原城市群的3326亿元、58719平方公里和3872万人;人均GDP为9386元,略大于中原城市群的8589元。因此,不仅我们自己,同时也要让世人认识到,中原城市群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性至少应该与长株潭城市圈和武汉城市圈并驾齐驱,可以认为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二,中原城市群的特殊功能和特殊价值。与其他城市群相比,中原城市群至少在两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一是对于解决中国农民实现富裕问题的价值。中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大的问题是农民如何富裕起来。河南是农民人口最多的省份,河南解决了农民的富裕问题,就意味着全国的农民问题解决了一大块。农民问题怎么解决?芽根本出路是非农化和城市化。所以,建设中原城市群,将意味着将大量的农民纳入到城市经济体系中去,也意味着农业规模经营的实现和农民生产效率的提升及农民的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原城市群对于解决中国农民问题的价值,是其他任何一个城市群所无法比拟的。二是独特的区位价值。如果以哈尔滨为起点,以海口为终点,中原城市群应该差不多居于南北向正中间的位置,处在京津唐及东北工业基地和珠三角两大高发展水平地区的中间接合部。东西向则处在东西两大发展水平悬殊的经济带的接合部,真正是承东启西、连南接北。这种区位优势是南面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都无法望其项背的。所以,中原城市群最有资格成为“中国中西部内陆最大的经济增长极”。其三,为中原城市群争得其在全国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应有的位置。要将自己在总量方面、解决农民问题价值的唯一性方面和区位方面无可替代的优势加以优化组合,使之成为中原城市群的亮点,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不仅要在省内媒体、更要在全国性媒体上宣传。除报纸、电台、电视台外,还要利用互联网。可以考虑专门建设一个中原城市群网站。在利用媒体宣传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向中央政府领导及其相关部门陈述,使决策层逐步认可中原城市群的独特价值,并最终能够把中原城市群建设纳入到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盘子中去,争得国家政策和财力的支持,也努力争得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的支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中原城市群建设不仅仅是河南的事情,也是全国的事情。为达到扩大影响的目的,建议召开专门讨论中原城市群建设的高层论坛,邀请国家发改委、国家建设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领导和国内一流专家参加,以达到尽快在国家决策层面形成共识的目的。2.中原城市群内部一体化建设就经济学的意义上说,经济资源在一个空间点上的聚集,从而城市的形成就在于它能够使聚集在一个空间点上的每一个单位要素的效率更高。众多的城市呈群状分布,使分布于各城市中的要素和单个经济主体拥有更大的市场和更大的生产规模;可以因基础设施共享而降低固定成本;可以使每个经济主体更迅速地获取对方的经验、技术和市场的信息,分享由此所带来的经济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一体化程度越高,阻碍要素流动的障碍越少,城市群内经济要素的效率就会越高。因此,在当今时代,区域内的一体化成为人们追求的共同目标。由于中原城市群并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因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需要自发聚集起来的,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所以,各个城市独立循环和相互分割的状况相当明显,城市群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概念上的,群内一体化发展的任务很重。那么,如何实现群内的一体化呢?芽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建立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建立城市群内一体化机制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由省政府牵头成立凌驾于各独立城市之上的协调机构;二是设立各独立城市平等参与的协调机构,类似长三角一年一度的市长联谊会那样;三是各独立城市合并成一个城市,长株潭有这种趋势。中原城市群宜采取第一种模式。原因在于:一是因为中原城市群包含的城市多,一些城市之间距离又相对较远,无法将其合并成一个城市来管理;二是因为群内各城市尚未感受到一体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相反,各城市基本上还是从行政管辖区的视野来规划自己的发展,加上历史上相互分割严重,平等协商难度很大。其二,加快城市之间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的步伐。统一规划各城市之间的交通通道,建设更快捷的轨道交通体系;统一规划和建设供水、供电、排污即环境治理、通讯等体系。其三,拆除各城市之间妨碍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经济要素全方位流动的政策和制度壁垒。可考虑群内各城市之间免收过路费、群内各城市电话号码统一以一个区号,各城市之间电话免收长途费;区内各城市银行服务同城化,取消异地存取、汇兑手续费,等等。其四,产业整合。产业整合要尽可能让市场来完成,要建立市场的内在联系,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力量,使通过市场形成的分工成为主旋律。切忌用行政的手段实现产业格局在群内的重新调整。政府做的只是尽可能从硬件和制度上营造适合于市场发挥作用的环境。其五,建立区域合作新机制。必须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好共同市场,实现利益共享。在物流上,要打破条块和部门分割,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流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企业始终是发展主体,各个城市应鼓励大型企业集团跨区域兼并重组,推进产权交易。五、中原崛起,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河南的比较优势很多,譬如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需求优势、资金流量优势等。但河南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价格。2002年河南从业人员5522万,在全国各省市中居第1位,比东北三省、西北五省的从业人员总数(分别是4563.8万、4358.3万)还多1000万左右。2002年河南职工平均工资9174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最低,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9%。尤其是河南农村存在的极其庞大的富余劳动力,既是我省与先进省份发展水平相比处于欠发达地位的主要因素,又是我省实现中原崛起的难点和关键。翻开《河南统计年鉴》,仅从劳动力与就业数字上看,似乎河南农村并不存在就业问题。2002年河南农村从业人员为4691万人,不仅远大于农村劳动年龄人口4589万人,而且这4691万农村从业人员中还有322万不到劳动年龄的孩子和已经超过劳动年龄的老人。因为收入少,生活水平低,河南农民还没有心情去追求闲暇和更高水平的生活享受,所以,实际情况也许正如上面数字所揭示的,即具有相当比重的不到或已过就业年龄的人渴望或事实上已经在工作。但是,一看就业结构,河南农村的就业问题就出来了。2002年河南农村4691万从业人员中,在第二、三产业就业的人数仅有1298万,而在农业就业的人数却高达3393万。无论按现有技术条件下耕地可吸纳的劳动力还是按每个劳动力平均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可容纳的劳动力计算,河南农业从业人员3393万中都至少有2200万富余劳动力。即使近年来由农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每年也有200多万,但是,河南农村劳动力就业或经营条件不仅没有出现优化,而且愈加恶化。即使把非农经营占用的固定资产和经营支出包括在内,目前我省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占用固定资产也只有1000多元,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占用的经营支出也还不到1000元,因此,对于从事农业的农村劳动力来说,土地是其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但是,河南农业劳动力人均拥有的耕地数量却在一直下降。农村从业人员从1990年的3424万上升到2001年的4691万,但河南可耕地面积却由1990年的6933千公顷下降为6907千公顷,这样,河南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占用耕地就由1990年的3.04亩下降到2001年的2.21亩。如果已经从农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再占用耕地,考虑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稳定性、回流以及社会保障尚未覆盖农民等因素外,目前这样做是不可能的。但即使这样做了,也只能减缓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或经营条件恶化的程度,而不会扭转其恶化的趋势。河南平均每个农村劳动力占用耕地仍会由1990年的3.69亩下降到2.98亩。因此,实现河南中原崛起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开发和挖掘河南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一是鼓励创业,兴办各种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2002年河南省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集体企业数量分别为2562个和3615个,比江苏的1691个和2388个、浙江的963个和1181个、广东的2531个和2931个,高出许多。但企业规模则大为逊色。同期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数量河南为3494个,远少于江苏17397个、浙江19752个、广东17157个。河南创业者少,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少,是就业岗位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煤、油、电以及铁、铝等各种矿产品已经制约了我省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这些年,河南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仅没有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反而加大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1978年到2002年,我省第二、三产业虽然提供1579万个就业岗位,但与同期新增劳动力2715万个相比,仍差1136万个。三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2002年我省由农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3%,受过各种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仅占12%。在经济现代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的今天,文化程度这样低的农村劳动力是很难有一个稳定而报酬较高的工作岗位的。与会同志还就如何全面、科学、客观地认识河南省情、“东西互动、拉动中部”的方针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给我们提供的机遇、开放带动主战略、文化科技教育的发展与实现中原崛起的关系、怎样理解使河南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等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同时,还提出应实施县域经济突破战略、大力发展企业集群、推动区域创新等政策性建议。⑦4

  相关专题:奋力实现中原崛起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国青闯入亚青赛决赛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中国高官参加七国会议
海军音乐剧《赤道雨》
你最喜爱大学校徽评选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