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慎贷”的三方博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7日12:04 新民周刊

  撰稿/王 健

  今年7月初,在经历了众多猜测与传言后,中国银监会终于下发了一份所谓的“慎贷”名单(全称为《银监会关于15 家企业集团及关联企业的通报》)。这份名单对15家“高危”企业集团及其关联企业进行了点名与评价,并要求各商业银行 对给予它们的贷款必须谨慎从事。

联想夏令营口号征集 你的网络游戏联盟
眼急手快连连看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这一事件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相关企业、银行乃至银监会都成为了人们谈论的焦点。

  企业:扩张中的危机

  银监会的这次行动是多方原因促成的。

  根据一般的经济规律,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有希望得到迅速扩张的企业,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从银行借入大量资金 ,而且一般来说这些资金会比其自有资金多出数倍,通过银行资金的支撑,形成资金链,它才有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资本积累 与再扩张的过程。

  比如,这次被列入名单的山东联大集团,据相关人士透露,其注册资本金大致为4亿元,可是在过去的三四年中,它 曾对多家企业进行了兼并与收购,仅此一项涉及资金便在10亿到20亿元左右,如果没有银行的贷款,它是无论如何也不可 能发展到今天规模的。

  然而,经济运行有周期性,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的周期性调整,宏观经济能否软着陆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话 题。如此一来,这类企业往往就会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这被称为是财务杠杆风险。如果前期经营不善,后期投资又跟不上, 风险就有可能转化为现实危机。值得指出的是,危机不仅将祸及企业自身,同时还会蔓延至金融领域,造成大量的呆账、坏账 ,进而甚至有可能引发区域性的金融危机。促使银监会此次发力的原因之一,正是要防范类似情况的发生。

  另外,在前一段时期,很多企业集团扩张速度之快十分惊人,往往在一个领域立足未稳,便开始向另一个领域进军。 这就好比行军打仗,在没有摸清敌我虚实的情况下攻占的据点是很容易再次失去的。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这些进入名单的企 业,这一特征显而易见。还有,它们在扩张期往往都涉足了房地产、钢铁等热门行业,这些行业曾经给它们带来滚滚财源,如 今在宏观调控大环境下,却再难成为摇钱树,而是化作了一个个沉重的包袱,甚至是随时可能被引爆的炸药包。

  在这份名单中,还有一点同样引起关注:大部分列入名单的是民营企业。有分析认为,这有可能使本来就缺乏融资渠 道的民营企业雪上加霜。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众所周知,一些民营企业主在体制不允许的情况下,往往会通过其他一 些灰色手段为自身获得资金,谋求发展。在此过程中银行始终是他们主要的融资渠道,因此,银监会这一行动在短期内无疑会 对部分企业产生一定影响。

  但是,如果从长远来看,此类宏观调控对民营企业来说也可能是一个利好。

  最起码它促使民企更加注重自己的信誉,减少其通过监管和法律的漏洞来进行融资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促 使民营企业家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这无疑是有利于中国民营企业的长期发展的。

  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的缺乏

  事实上,审慎贷款原则是全世界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但是,在中国这一原则却很难被遵从。有人 指出,这次发布的名单上有新疆啤酒花、南方证券、江苏铁本等早已“出事”的企业,这表明有可能目前仍然有银行在向这些 “问题企业”贷款,可见中国商业银行风险内控机制的缺失已经到了怎样的地步。出现这种状况无疑与国内银行改革滞后、尚 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有密切关系。

  由于它们不是市场主体,因此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行为负全部责任。我们看到,中国的商业银行有时在出现了大量的坏 账后,往往会继续大规模往外贷款,并试图掩盖已经存在的问题。

  另外,还可以指出的是,在国外各商业银行之间往往会互通信息,将一些风险比较高的客户在相互之间作一个通报, 从而达到共同防范一些危险贷款者的目的。可是目前在中国,银行之间却很少存在这样的情况。相反,为了要争取贷款,它们 会互相倾轧,有时会不考虑对象具体情况,就以非常优惠的条件争相发放贷款,这个过程就必然会减低银行的资产质量,同时 也破坏了银行之间的良性竞争。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次银监会所作的风险指引,可以看作是促进商业银行进一步改革的一个举措,其意义在于使得作 为贷款者的银行能够树立起市场主体的理念,进而提高整个银行系统的安全性。

  银监会:越位还是进步?

  不过,针对此次银监会的行为,民间也有不同的反映。最主要的意见是,这是从市场监管向行政监管的回归,从某种 意义上看是一种退步。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

  我们知道,中国对银行业的监管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当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 法》制定后,中国人民银行作为监管主体的地位得以确立。不过,此后十几年间,其监管仍然是采取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管制 方式,一直到中国加入世贸以后,为了兑现入世承诺,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开始加快,监管方式才逐渐开始从行政管制向市场 化的监管方式转变。特别是中国银监会在2003年的成立更可以被看作是这一转变的重要契机。

  近两年来,人们越来越被认为,这种转变将会得到一个很好的持续性的发展,并且最终得以完成。银监会为了督促银 行业审慎经营,相继颁布了20多项涉及相关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规章文件,这些甚至被学者认为是“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 新体制的里程碑”。然而,事与愿违,正当人们翘首以待,盼望中国的银监体制有新的突破时,它却似乎又有了向行政回归的 趋势,这次名单的公布更是细化到了对具体行业与企业的点名评价。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倒退,因为根据一般的说法,监管者给作为贷款者的银行所提供的信息只是一种参考,政 府部门不可能、也不应该替商业银行筛选客户,因为不同的商业银行都有着不同的风险偏好,只要收益能够覆盖风险,并达到 监管者的要求,便完全有权力自主经营。

  从理论上说,这当然是正确的。不过,必须指出,正如我们在上文提到的,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商 业银行连起码的市场主体意识都很薄弱,而它们的风险偏好更是没有充分的分化发育,一些本来可以用来形成风险偏好的政策 ,如贷款利率较大的浮动空间,却往往成为了它们赚钱的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经济处于新一轮周期性调整时期,由政府 采取一些行政性的手段来控制风险、防范危机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有类似情况。当然,如果从长远来看, 市场监管的主体地位则又是毋庸置疑的。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