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古城、石头、女人、海?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3日18:04 外滩画报

  樱子/文 乡村阳光除署名外

  泉州很神奇,笼罩着乳香、咖啡、可可、檀香和蔷薇水的香味。泉州很优雅,有着渺渺的南音。

  埔村很迷人。我去过一次后,便爱上了这个小渔村。埔村很精致。码头、灯塔、民居
联想夏令营口号征集 你的网络游戏联盟
眼急手快连连看 展示时尚,飞扬青春
。全是小巧可爱的样式。埔村景 色很美。姑娘大妈无不头戴鲜花,古榕树、老寺院,全是历经风雨后的淡定。

  而崇武,它是石头、女人和海。石头是坚硬的,因为有了海,温润了女人的心。

  咖啡、可可、蔷薇水的香味

  泉州有个诗人叫郭风,喜欢他描写的《夜宿泉州》:“那从婆罗洲和摩鹿加群岛出发的商船的队伍,借着大洋的季风 ,鼓起它们的风帆,来到你这里。泉州,时代过去了,我仿佛还能看见你的仓库里堆满各色的货物,笼罩着乳香和没药、咖啡 和可可、檀香和蔷薇水的香味。我仿佛还能看见在你的码头上,在你的街道上和小巷里,横过绿色的稻田,走动着世界上各种 肤色的人们。”

  《夜宿泉州》,让我感觉到一种时间的重量。

  学诗人的样,我也夜宿泉州。坐在古城那座破败的泉南特色的古厝茶馆里,听一个年近八旬的老头用我听不懂的闽南 语说着泉州的故事。这是当地最著名的一家茶馆。我从身边其他茶客的脸上,读懂了老者说的是一个发生在当地的爱情故事。 一对年轻的外国夫妇,他们用DV,近距离地记录着这个他乡的生活片断。他们学着当地人的样子,小心地捧起一个小如姆指 的茶杯,凑上去,细细地品一口清香四溢的铁观音。

  白天,我听说,泉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各种宗教和谐共处,寺院、道观、教堂并肩而立,甚至多种宗教的神像 共处一室,一起接受当地人的顶礼膜拜。粗略算来,泉州这小小的一方土地上,居然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 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诸多宗教。据称,这 些宗教是当年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泉州的。

  我想,泉州应该是一片包容万物的土地,就像今夜,在这个小茶馆里,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一起品茶,听讲古老的 故事。

  簪花围的渔家女

  泉州古城郊外有一个叫埔村的小渔村,这个小渔村离泉州约8公里。常听人说起这个美丽的渔村。

  史书记载宋元时期泉州航海事业鼎盛,是海外交通史上一个重要的港口。宋元时期有很多阿拉伯人在泉州经商。

  据说这些阿拉伯人聚居在泉州入海口的鹧鸪山下。今天的埔边那座小山坡仍叫鹧鸪山,而埔人也总是说自己是阿拉伯 人的后裔,甚至还有人告诉我:埔人现在仍保留着少量宋元时代阿拉伯人的生活习俗。

  埔村的渔家姑娘是出了名的勤劳。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埔女。埔的男人们外出讨海,埔女则大多在家补网、务农 。到市场摆摊卖海鲜的全是女人们。

  清晨,埔女用自行车满载着活蹦乱跳的海鲜匆匆赶路。她们的皮肤被海风和热日熏成小麦一样的颜色。她们骑男式的 载重自行车。她们的腰间无一例外地挂着一个红色的小腰包。她们的服饰十分独特,短而宽的裤子一律是黑色的。她们的上衣 是用一种厚实的棉布做的,有着泥土一样的灰黄色。

  现在,埔女尚保留簪花围的风俗。簪花围是把含苞或初放的小花朵如玉兰花、含笑花等,用麻丝线缀成串,围在发髻 周边,绕成环。而且还要在发髻上插玉簪、银梳等。据说这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的风俗。

  我决定从水路进入埔村。水路进入埔村比陆路进入要花更多的时间。但是却是最省钱最好玩的方式。

  在泉州大桥下的小码头,我与到城里做生意晚归的埔女们挤上同一条小木船。埔女们坐在船舷上,每个人的脸上都挂 着幸福的笑容。她们相互打听对方今天赚了多少钱。有人拿出新买的发夹子让女伴帮忙梳理头发,有人勤快地用江水洗涤装渔 货的竹箩筐。

  二十分钟后在一个叫溜石的渔村靠岸了,到埔村的人必需在这里换乘另一艘更小的小木船。

  我与为数不多的人和比人还多的箩筐一起上了开往埔的小木船。

  埔与溜石隔江相望,站在溜石的小渡口可以看到埔小渡口的大榕树,整个村庄好像就掩映在榕树中一样。

  踏上埔村的小渡口时,天色已晚。月朗星疏,天空微亮,还可以看到西边的山后有晚霞。

  石板路与水泥路连着,连接着新村和旧村。

  我要去的地方是旧村,那里有中国最独特的建筑:蚵壳厝。这种房子用巨大的蚵壳筑成。

  这些大小如快餐盒的白色蚵壳砌成的墙壁坚固且透气隔热,因此,蚵壳厝冬暖夏凉。蚵壳厝的下沉式设计更使得它具 有超强的抗风能力。这对于经常会有台风经过的渔村来说是再适合不过的。

  据说,随便哪座蚵壳厝都有百十年以上的历史。很多房子已经无人能准确说出它建于什么时候了。你若问那些蹲在路 边吸烟聊天的老人,他们多半会告诉你:这蚵壳厝呀,我小时候就有的啦。或者老人有时也会告诉你另一个答案:我问过我奶 奶了,她说她嫁到这里时这房子就已经是这样子的了。他们只能说这么多,因为根本没人知道它建成于何时。

  旧村中一些蚵壳厝因年岁太大了,屋顶长满了小草,墙壁的裂缝里也长出了狗尾巴草。

  村中有一处可以看到海的小广场,视野十分开阔,广场三面被古老的蚵壳厝包围,一面朝着大海。想起海子的诗:“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埔的人呀,你们真是幸福的。

  刺桐花和皂角树

  古城崇武,在惠安。那里生活着和埔女一样勤劳的惠安女。

  花头巾、黄斗笠、短上衣、宽筒裤。这是惠安女人。

  在明朝,崇武曾是重要的抵御倭寇的地方,那时,它是海防线上的军事要塞。如今,依山傍海的崇武人捕鱼、卖鱼、 采石、刻石。

  崇武的风能闻到海的味道。有时不动声色地还掺杂着鱼腥。崇武的色彩是干净而明亮的,蓝色的天,蓝色的海;深黄 色的土地,深黄色的沙滩,深黄色的夕阳;还有白色的云和白色的石头。石头会因为时间的关系而变得深浅不一:明晃晃的白 ,阴郁的灰,深邃的褐。

  整个崇武古城,是用一块块石头垒成的,因为崇武盛产石头。人们用石头造房子、造城墙、造街道,大块、小块的, 一层层垒起来。除了窗户和门,整个房子都是密不透风的石头。崇武的房子排得很紧密,大家互相依偎着,海风来时,都有照 应。于是,石头们密密麻麻地白成一片,是有点老旧的灰白。

  红色,崇武人喜爱红色。石头房子、木头门、红纸对联年年贴,崇武人的屋檐不管怎么落土,都不失尊严与美丽。崇 武年岁大的女人包艳红的头巾、红得鲜亮的红色、无论生活多么贫穷和单调,唯美总是女人的天性。鲜艳的红头巾,有着那么 强烈的性别特征。

  巷子兜兜曲曲,有点像江南的小镇。密密麻麻的石头巷子,不时闪出包着红头巾的女人。我不时回过头去看一个个女 人沉默的背影。沉默的女人有像石头一样的心,却有海一样的容量。

  古老的电影院还在,只是不再有人放电影了。“人民影剧院”几个大字,或许还显示着它曾经在人们心中的精神地位 。孩子们仰头看着它,天真的世界,没有了电影带给他们的幻想。这时来了个卖充气玩具的中年男人。那随风转动的风车,有 着太阳花的脸孔,或许那才是孩子的脸。

  崇武人家的巷子最后通向了海边的古城墙。城墙连接着城里城外,漫长的古城墙,用巨大的岩石垒成,虽已斑斑驳驳 ,但仍生气勃勃,守卫着这个海边的小城。不像电影《小城之春》中,那段荒凉的城墙。

  站在城门上,可以望见整个崇武古城,整片大海。城上城下,城里城外,都是风景。城门下,晃过来一个女人的身影 ,艳红的头巾、蓝色对襟衫、黑色绸裤,在阳光下飘忽过去了。城门上,有个女人在烧香祭天,她背对大海,面向整个崇武城 ,因为石头和海,她有着小麦色的皮肤,在午后的阳光中,脸上显出石头般坚硬的纹路。

  城外就是一片大海,阳光明媚。站在海滩上,看天上飘动白色的云,眼前卷着的蓝色海浪。那个时候,脑袋里除了空 气,什么都没有了。这是我第一次在一个有海的小城,吹着从远处来的海风,对海的愚蠢的想象。

  崇武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院子。用石头围起来的院墙像是自家的城墙,那一方小小的院子便是一座小小的城。

  小院里的刺桐花,开得很艳。就像崇武女人头上的红头巾。高高的皂角树,挂满了熟透了的皂角籽,黑黑的、很饱满 ,有的甚至已经把壳给撑爆了。它寂寞地垂挂着,没有人顾及,一不小心,孤独的果子自己掉下一颗籽来。

  刺桐花、皂角树,崇武人喜爱的植物。像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

  女人是石头、是城墙、是刺桐花,她坚硬、艳丽。而男人是海、是皂角,他宽容有力量。石头是坚硬的,幸亏还有一 片海,温润了女人的心。

  旅游贴士

  泉州市区遗留下来的古迹很多。有着沧桑历史的开元寺。可去海交馆看古泉州的海运文化和宗教文化。也可登上清源 山和老子对话。同时,泉州市区还遗留着许多闽南民居。

  走读埔村

  有水陆两条线路可进入埔村。本人强烈推荐水路进入埔村。

  [水路]

  泉州大桥下有小机动船到溜石。在溜石换另一艘开往埔村的渡轮。全程费用不足5元。

  [陆路]

  泉州汽车站附近的到埔的机动车。每人5元。

  出租车可议价,约15至20元。

  还可以在文化宫搭8路公交车。在埔路口下车,步行一会儿就到了。

  走读崇武

  泉州汽车站和温凌路上的公交车站有开往崇武的直达车。车次很多,大约二小时能到达。

  每人15元。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