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最后通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2日12:48 青年参考 | ||||||||
杨逸中 最后通牒自有其例常的格式:限于某年某月某日之前如何如何,否则必将祭出重量级现世报复云云。不过国际原子能 机构(IAEA)推陈出新,最近正式发布了史上少见的最后通牒温柔版。这个特例妙趣横生,颇堪玩味。
日前到访日本的IAEA总干事巴拉迪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伊朗应于11月25日IAEA会议之前冻结其所 有与浓缩铀有关的活动。但他同时表示,即使伊朗不遵守对其核问题进行全面审议的最后期限,此事也不会自动提交给联合国 安理会。 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机构,一般只是满足于就特定事件挑明原则立场和宣示价值观,通常都会避免明确划定最后期 限,所谓尽到了恪守道义之责就收工。提出最后期限即具通牒雏形,未附罚则的通牒在结构上就不完整,而当下几乎所有国际 组织都不具备基本强制力的现实,又不免会让所开列的任何罚则都几近空头支票。 国际原子能机构早在9月18日就已经通过决议,把11月25日确定为对伊朗核问题进行全面审议的最后期限。这 个多少有些非比寻常的举动,或许不过是反映了IAEA对伊朗铀提纯问题最深切的关注。伊朗在浓缩铀问题上持续强硬的立 场所表明的,似乎更像是志在必得的真抓实干,而非旨在提高谈判要价的惺惺作态。伊朗于9月19日断然拒绝了IEAE的 决议,尽管其立场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之下于一周后有了些许的松动,表示无意立即恢复提炼浓缩铀,但是在伊朗的“暂停”许 诺和IAEA的“停止”要求之间,显然还存在不小差距。 巴拉迪在日本重申最后期限之际,反最后通牒例常格式之道而行之,出手虽显怪异,积极效果却值得期待。IAEA 想要扮演的角色,应当是和事老而非滋事者。未及伊朗做出可能的激烈反应即抢先示之以温柔,无疑有利于中和淡化IAEA 立场的最后通牒色彩,继而有助于规避激将效应。如果伊朗愿意将巴拉迪在东瀛走出的柔性台步当做自己矜持地步下台阶的梯 子,将其小憩般“暂停”的休止期略作延长,也就不失为给了IAEA一份薄面。 但是巴拉迪的表态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最后通牒是因为其中绵里藏针。在IAEA的这团“棉”里,又藏着以色列这枚 “针”。以色列早就明确威胁过,不排除对伊朗的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这种威胁过去怎么看都像是纯粹为了一己私利 而试图进行的单挑,但这回,如果IAEA决议果真被违反,那么以色列的行动就有可能被涂抹上一层或浓或淡的“替天行道 ”的油彩。IAEA和联合国没有执行机制。所以对伊朗而言,触怒IAEA,甚至忤逆联合国,本身并不会导致立即的后果 ,但是这种“油彩效应”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IAEA日子并不比伊朗好过多少。无论有没有愿意出头的志愿执法国,它和其他国际组织一样,都要在三个极端之 间做出一个非常挠头的平衡:或者因为水至清则无鱼而流于纯粹清谈,日渐式微;或者因为泥沙俱下而屡遭利用,黯然失色; 或者因为成员国越来越多的我行我素而被架空,名存实亡。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