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 我们知道《钢琴教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2日12:48 青年参考 | ||||||||
巫唐 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结果公布之前,许多媒体已在散播“应该会颁给一位女性作家”的传言,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 德·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提前进入人们的关注视野。当10月7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她获得2004 年诺贝尔文学奖时,这消息其实算不上出人意料,至少与2002年得奖的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相比是这样。结果公 布之后,马上有人
耶利内克显然也知道上述传闻,听到获奖消息后她虽然首先声称:“获得这个奖让我吃惊,这是一个极大的荣誉。” 但接着就来了这么一番表白:“一个人如果是作为女人获奖,这人领奖的时候也就是个女人,所以喜悦是有限的。皮特·汉德 克比我更有资格得奖,如果这次获奖的是他,他领奖的时候就是有名有姓的皮特·汉德克。”言下之意,对众人首先将她定位 为“女性作家”颇感不满。作为一个以“激进女性”著称的女作家来说,她对与“女性”相关的话题也许太敏感了。 事实上耶利内克的确是一个很“女性”的作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女性话题,其《情欲》、《女情人们》、《钢琴教 师》等作品最终都以妇女无能为力的悲剧结尾,强烈批评男性的专制和暴力,因此被冠以“激进女性”之称。在不少人看来, 她写作的成就和她这种“女性斗士”形象密不可分,正如她的出版商所说:“她是一个惊人的独一无二的作家,她有着非凡的 勇气,对她的主题和她自己都毫不留情。”在奥地利,耶利内克的作品曾因无情的批评锋芒、抨击奥地利的传统文学和传统文 化风俗及强烈的女权主义观点而引发争议,1996年,她的剧作甚至曾被禁止上演(那一年恰好产生了第9位女性诺贝尔文 学奖得主)。 回顾近几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的反响,似乎总是与尴尬、空白、知之甚少之类坏消息联系在一起——除了早已成 名的君特·格拉斯之外,我们对奈保尔、凯尔泰斯、库切等获奖作家的了解总是慢了那么一拍半拍。而耶利内克不同,借用一 个老套的表述,对于她,我们有一个坏消息,也有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国内至今还没有耶利内克小说的译本——准确地说,应该是还没有出版过译本:一位翻译家称,已在上世 纪90年代末翻译出《钢琴教师》,可惜书稿至今还压在出版社。 好消息则是:根据耶利内克半自传式小说《钢琴教师》改编的电影,经由大量传播的DVD,业已在国内产生一定影 响。耶利内克是谁?她就是曾获2002年戛纳电影节三项大奖的《钢琴教师》原著的作者。这样一联系,我们对耶利内克就 有了一点感性认识。 瑞典文学院的授奖原因说:“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 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从经历来看,1946年10月20日出生的耶利内克从小在“音乐之都”维也纳生 活,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八孔长笛,后来进了维也纳音乐学院,还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难怪她的创作与音乐有这 样密切的关系。 小说《钢琴教师》写于1988年,2001年由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改编为同名电影,讲述一个受性压抑困 扰的中年钢琴女教师与男学生的虐恋故事。女教师靠偷窥和自虐来平衡欲望。出于妒嫉,她将玻璃片放进女学生的口袋,割坏 她的手,而最后音乐会开场前,她拿出刀子刺进自己的左胸。有评论家说,耶利内克使用了一种粗俗淫秽的语言,还有人说, 电影《钢琴教师》是“舒伯特、自戕和A片”的大杂烩。一位文学评论家称耶利内克是一个“特别极端”的作家,并说自己“ 对她的作品的欣赏是有限的”,但他也承认“为她的勇气、她的极端性、她的坚决、她的愤怒所感动。” 公正地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比得其他诺贝尔奖的人更容易被公众关注和记住。假如诺贝尔奖像奥运会或欧锦赛那 样四年才颁发一届,也许它被人们了解的程度会更深一点,被人们忽略的速度会更慢一点儿?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