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兰:用剪刀剪出花样人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1日15:07 内蒙古晨报 | |||||||||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赵永峰)一只用剪刀剪出的老鼠,摇身一变成为了密克罗尼西亚国家子鼠年的邮票;随想剪出的花鸟虫鱼,200多幅被中国美术馆一次收藏;龙年的一幅巨龙不仅成为《人民日报》的头版图片,还成为国家送给外宾的重要礼物……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切都出自咱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妇女之手。这个人叫刘静兰,她用一把用了40年的小小剪刀不仅剪出中华传统的民间艺术,还使中华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6眼窗格上的窗花花梦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商都县是个贫穷的地方,1955年出生的刘静兰所居住的高勿素乡高家村更穷,但这里生活的人们和中国所有的老百姓一样,留存着传了千百年的文化,特别是过年,家家都要在纸糊的窗格间贴上红红的窗花。 邻居郭婶婶是刘静兰启蒙老师。郭婶婶是高家村一带远近闻名的剪纸能手,刘静兰8岁那年的春节,年二十四是贴窗花的日子,全村36户人家却只有4户贴了窗花,白花花的窗麻纸让人看得难受。原来郭婶婶生了病,照着郭婶婶的窗花样子,刘静兰拿起了剪子,生平第一次“剜”出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花朵、动物。那一年的春节,刘静兰大胆地根据郭婶婶的窗花改编创作出了许多窗花和墙花,除了贴在自家的窗格上,她的作品也上了别人家的窗格上。 ★窗花花开花红艳艳 刘静兰18岁任大队妇联主任,19岁任民兵连长,20岁任公社党委副书记。文武双全,不让须眉,这在那个年代是很少见的。1982年,刘静兰迈向了婚姻的殿堂。女儿出生后,刘静兰随丈夫调到了包头市第一化工厂。在生活的忙碌中,刘静兰的剪纸爱好渐渐地被她不经意地置于身外。 周而复始的日子如水般流过,刘静兰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她的民间剪纸飞出了闭塞的小山村,享誉全中国。1989年,一化工会举办了一场石化系统职工书画展。刘静兰无意中看到外单位推荐过来的一幅剪纸作品,那幅看起来很粗糙的剪纸让刘静兰一下子灵感复苏,她和单位里的一位会画画的师傅一拍即合,那位师傅画画,她剪纸。没想到,刘静兰的喜花获得了书画展的一等奖。 就这样,刘静兰坚持每年春节前夕都要回一趟商都老家汲取营养。除了处处留意每家每户窗户上的花样,刘静兰还抢救性地搜集、整理了许多即将失传的传统民间窗花,她把自己从未见过的窗花样子复制下来,回到包头再复制再剪、再加工、再创造。只要一有时间就随剪随看,随看随剪,满意的她就冲着它笑,不满意的她就把它撕了重剪。剪纸已经成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窗花花飞进艺术殿堂 随着人们对剪纸的认可,刘静兰越来越意识到剪纸是一门民间艺术,她有责任让这种艺术发扬光大。 1992年,刘静兰去北京出差,她特意带了自己的剪纸去了中国美术研究院找老师,没想到老师没找到,她在和一家专门出售剪纸的摊主聊起剪纸时,刘静兰拿出来的两幅剪纸作品被一位过路的顾客看中,并当即掏出十元钱要购买。刘静兰从没想过剪纸会换成钱,她推让了半天死活不要钱,那人扔下钱就走,刘静兰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精心创作的窗花居然是有价值的。随着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对剪纸的关注,刘静兰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并多次被邀请参加一些民间艺术活动。 ★窗花花飞出国门 细细算下来,从1992年至今,刘静兰获奖无数,但她对功名看得很淡,这使得她放弃了很多获得利益的机会,但她从不后悔,而是执著地追求艺术上有所造诣。 外国朋友的认可与肯定更加坚定了刘静兰行走在剪纸艺术道路上的决心。今年9月份,刘静兰将作为中国民俗文化节全国唯一剪纸艺术家参加表演和展示。 刘静兰有一个愿望:让窗花花回归民间。设想在深夜的一间土房里,躺在暖和的土炕上,煤油灯在微微闪烁,多格子的纸糊窗户上,贴着漂亮的窗花,窗外有月光照进来的时候,窗花上的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那该是怎样的美丽至极。她幻想有朝一日,一定要邀请外国朋友来参观这样的美情妙景。她会对他们说,这就是中国,中国的乌兰察布市,一代代传承着中国古老文化和民族风情。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