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京报-核心报道专题 > 正文

西安秦腔改革之争:市场化裁员政策遭质疑(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01:46 新京报
西安秦腔改革之争:市场化裁员政策遭质疑(图)

  有近百年历史的易俗社一直是陕西秦腔班社的领头羊,但目前它和它所代言的秦腔艺术身处改革关口。本报记者秦文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西安秦腔改革之争:市场化裁员政策遭质疑(图)

11月3日,42岁的秦腔演员刘大平独自在易俗社里练功。本报记者秦文摄


  多名国家一级演员工龄满30年退休,市场化的裁员政策被质疑违背艺术规律

  □本报记者秦文西安报道

  -核心提示

  2005年10月,作为北方梆子戏的鼻祖,中国现存最古老剧种之一,秦腔正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其他娱乐形式的冲击下,秦腔逐渐淡出人们视线,并频现衰落趋势。而在秦腔的发源地西安,也正进行着一场秦腔艺术体制的变革。多名国家一级演员因工龄满三十年退休,此举被质疑违背艺术规律;陕西省粹该不该交由以逐利为目的的机构操盘,在当地引发激辩。

  11月3日早晨,雾锁西安。

  钟楼下的易俗社剧场大门禁闭,二楼空荡荡的练功房里,刘大平一个人对镜练着嗓子,长长短短、时断时续的声响飘渺在街道上空。

  8时至11时,照例为易俗社的练功时间。但一位临街踱步的老人说,已多年不曾听到那热闹的声音。

  易俗社一直是陕西秦腔班社的领头羊,成立于1912年夏,由当时的一些同盟会会员创办,被剧作家田汉称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艺术团体。

  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主任王军武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其他娱乐形式的冲击下,秦腔逐渐淡出人们视线。

  经过近百年的沧桑巨变,易俗社剧场还在。但直至目前,易俗社及它所代言的秦腔艺术身处改革关口,并频现衰落趋势。

  “断血脉”的改革?

  52岁的任炳汉今年退休了。此前,他担任易俗社副社长并拥有“国家一级演员”职称。

  退休后,任炳汉的月薪从1450元涨到了2000元,但他却“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

  按照西安市今年4月的改革精神,西安市文化局直属的4个剧团———易俗社、秦腔一团、秦腔二团、五一剧团将被合并组建大秦腔剧院。

  “开始,大家对改革是有所企盼的。”任炳汉说,大家也知道秦腔必须改,不改只有死路一条,但最终他和许多人均感到这是场“断血脉”的改革。

  47岁的王蓉花不久前刚评上国家一级演员,这两年随着知识积累和阅历增长,她对角色的理解已深刻了很多,再登台时感到自己常能进入“人戏不分”的状态。

  但突然被要求退休,使王蓉花感到有些茫然。

  易俗社原有职工190人,此次与任炳汉一起退休和买断工龄的共有81人,任炳汉年龄最大。社里六个“国家一级演员”也在此次裁人中仅剩一位。

  “这些一线名演们都被要求提前退休,但娃们家是撑不起台子的。”王军武说,他自己也对此次秦腔改革忧虑重重。

  在任炳汉看来,虽然现在的年轻演员都是戏校毕业,但并不是刚毕业就能登台,还须跟着老艺人学5年左右才能出师。

  任炳汉说,戏曲是一个依靠个体传承得以延续的艺术。一个老艺人走了,就有可能一部戏断演。

  当年易俗社的经典剧目《软玉屏》和《翰墨缘》就因为老艺人的离去而断档,现在《游龟山》和《三滴血》就有可能因为冯有安的退休而谢幕。

  任炳汉提到的冯有安今年47岁,被认为是易俗社当下最好的须生。

  2005年6月16日,即将离任的任炳汉和其他社领导召集了退休、在职成员在剧场门前合影留念,之后聚餐。

  “那是一个伤感的日子,很多人心情沉重,对未来充满惶惑。”任炳汉说。

  “一刀切”的争议

  王军武回忆,10年前他就听说秦腔艺术体制将进行改革,但真正付诸行动还是在去年年底。

  当时,西安市内分布着7家国有秦腔剧团。市文化局副书记杨守成认为,这种不合理的布局导致政府资金投入分散,人才流失严重,演出市场不断萎缩,改革亦是必然之举。

  作为国家9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西安市决定以秦腔剧团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打造新的秦腔大剧院。

  今年1月4日,经过人事、劳动、税务等各部门多次协商后,二十易其稿的秦腔剧团改革方案获得了西安市委的认可。

  3月8日,西安市文化局召开扩大会议,宣布秦腔改革启动。

  按照改革精神,易俗社、五一剧团、秦腔一团(三意社)等四个秦腔院团的人、财、物和全部国有资产将被“优化整合,组建西安秦腔剧院”,下设易俗社和三意社两个非法人分支机构。

  但方案中备受争议,也是被很多行内人士认为违背艺术传承特性的一条就是人员的分流安置。

  按照方案,截至2004年12月31日,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龄满20年的在编人员,被要求提前退休;工龄满30年的在编人员,也提前办理退休手续。

  其他人员打破身份区别,通过竞聘方式,竞争上岗。

  “只管年龄,也不管角色搭配,现在两个班社都缺胳膊短腿的,看起来人数不少,但生旦净末丑却配不全,这个缺须生,那个缺丑角,真正要一起演戏,还真得朝外借人了。”任炳汉说。

  “过去学戏的一般都是十一二岁进入剧团,30年后,这批人年届四十正是事业发展顶峰”王军武说,让这批人提前退休十分可惜。

  “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杨守成解释,最开始考虑方案时,也想过制定不同退休方案,尽量把优秀的国家一级和二级演员保留下来。

  杨守成说。考虑到那样会引发更多人事矛盾,最后文化局决定还是一刀切,谁也没有话说。

  最终,四个秦腔剧团原有的557人精简为300人,其中院部保留40人,易俗社140人,三意社120人。

  杨守成受命担任组建中的西安大秦腔剧院院长,主持工作。但两个月后,杨守成卸任,一名西安市电影公司的总经理成为新一任院长。

  “我本来想带着这个新团体好好排几个好戏,把秦腔曾经失去的城市市场再抢占回来,可谁知屁股还没坐热就卸任了。”杨守成说。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