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京报-核心报道专题 > 正文

复旦将哲学系所获捐款转给法学院被指学科歧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03:13 新京报
复旦将哲学系所获捐款转给法学院被指学科歧视

9月24日,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聚会上,一名学生手持哲学系旗帜走过校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再有一个月,孙承叔就将离任复旦大学哲学系系主任,10月25日,他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学校橱窗里。

  “我以为会在卸任前能圆自己和复旦哲学系所有老师的梦想。”孙承叔说,他将带着遗憾离开,或许此生再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

  几个月来,一笔1000万美金的捐助款曾让孙承叔和系里同仁激动不已。可就在几天前,这笔巨款在哲学系头顶盘旋了一圈后,溜走了。

  天上掉馅饼

  “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天上掉馅饼。”孙承叔回忆。

  2005年暑假,正为筹备百年校庆忙碌的复旦大学外事办接到一个捐款电话。

  打电话的人自称是热心教育的外籍华裔人士,希望借百年校庆之际给复旦哲学系捐款300万至500万美元,条件是担任复旦新一届校董。

  外事办很快将此信息向校党委汇报,哲学系主任孙承叔也同时获知了这个信息。

  孙承叔觉得此事对哲学系关系重大,赶紧召集全系老师商讨方案。一周后,他带领所有系领导和几名老师找到捐赠者。

  按照孙承叔的说法,这名捐赠者名叫廖凯原,

马来西亚人,不怎么会说中文,毕业于美国纽约法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拥有法律博士及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1989年,廖凯原创办美国Software House International公司,现任公司主席兼CEO. 2003年,廖开始赞助一些慈善事业,是“世界经济论坛”的赞助人,“美国亚洲协会”的赞助人、董事,也是2005年“博鳌亚洲论坛”的主要赞助商之一。

  今年春天,廖凯原刚刚向

北京大学捐赠数千万元人民币。

  “柏拉图学院”之梦

  “当时我也奇怪,这样一个成功的商人,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下,为什么要捐资哲学系,但见到廖先生后,我找到答案了。”

  孙承叔等人与廖凯原的这次会面,被孙承叔认为非常融洽非常成功。

  这位富翁早年在哥伦比亚求学,一直对哲学情有独钟。

  他告诉孙承叔,所有工作最后必然归结到哲学,哲学是所有人文学科的灵魂。

  孙承叔说,捐款人提出将资助哲学系建一栋新大楼,把复旦哲学系办成相对独立的哲学学院,最好取名柏拉图学院。

  他们设想,再拿出一部分经费用来邀请国内外一流哲学大师来此办讲座,成为国内第一、国际一流的精神中心。

  最终使之成为一个学者大师聚会的地方,同时面向社会开放,是整个社会讨教大师的地方,能够聚合社会各种重大问题,为社会寻找最终的出口,进入这里,就进入一个精神的境界。

  双方还打算成立一个发展基金,用于资助老师的深造、研究和资料采购。

  孙承叔说,会后哲学系老师们根据这次会谈纪要,再经过内部协商,整理成一份合作意向书电邮给对方。

  很快,廖凯原在电邮中回复,表示将把原来计划的500万美元追加到1000万美元,并且希望能在校庆期间签约。

  “那时候,系里所有的老师都沉浸在一种莫名的亢奋中,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信号,哲学,甚至基础学科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

  哲学系老师张汝伦教授参加了系里关于这笔捐款的教职工大会,他觉得这是复旦哲学系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我甚至梦里都在考虑新大楼里该刷什么颜色漆,资料室里应该摆几个桌椅,有了这栋大楼,又可以吸引多少凤凰贤士。”

  那些天孙承叔天天睡不着觉,脑子里全都是哲学学院的蓝图。这次与廖凯原的会谈,让他有遇知音的兴奋。

  “社会出现矛盾,尤其是矛盾积累时,哲学是应该出来讲话的。现在的中国发展现状,正好给了高校哲学研究从马列主义哲学到大哲学的转变背景。”

  孙承叔认为,这个时候重视哲学赞助哲学,正合时宜。

  此后几天,虽然还没开学,孙承叔已和其他几个系领导开始为“哲学大楼”的地皮奔走。

  哲学系老师们急了

  不久,一个小道消息传至哲学系,校方正在与廖凯原商量,使其将这笔捐赠给法学院建法学大楼。哲学系的老师们都急了。

  开学后,为赶在校长联席会议前落实此事,哲学系老师以全系老师的名义给校领导写了封信。

  这封名为《哲学系全体教师致学校的一封信》由哲学系青年教师孙向晨负责执笔。

  信中再次表明哲学的重要地位和哲学系的存在和发展对复旦大学的意义,希望校领导考虑捐资人的意愿和哲学系的实际,尽快批复这个协约。

  孙向晨认为,廖凯原先生与复旦哲学系并无渊源,他之所以选择给哲学这样的基础学科捐款,主要源于其早年求学哥伦比亚大学的经历。

  作为国际知名的著名高等学府,哥伦比亚大学尽管其法律等实用学科蜚声国际,但哲学等人文学科却总被排在前列。

  孙向晨觉得,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捐款与建楼的事情,反映出目前我国基础学科现状,也反映出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办学方向问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中国基础教育学科地位将受影响。

  “我们并不为了钱或者盖楼,而是为了学科的发展和尊严。”孙向晨在信中说。

  “那封信我也签名了,当时老师们情绪激动,很多老师都是当场签名的。”张汝伦教授证实。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