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张照片记录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16:54 央视《社会记录》 | |||||||||
黎光寿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1月16日日播出《三百张照片的故事》,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阿丘:前两天,一位衣着朴素、略带风尘仆仆,相貌憨厚的小伙子来到我们《社会记录》的办公室。他说,他要给我们看300多张照片,这些照片都是他亲手拍下的,他想给我们讲讲照片里的故事,他说,这些故事他已经不止讲过一遍。但他还是很希望在我们的节目里让更多的人看到,铭记这些照片,和照片上的故事。
影像:一组照片,路上遇到的李春艳 农民的家景 解说:我问她为什么这样急? 她说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需要抢救,如果晚了可能就来不及了。在路上,我们从村医口中得知,将要去的这家农户很穷.孩子中午出生的时候,曾经有过一声很响亮的啼哭,他们家为了感谢医生给他们带来的希望,将家里最后的两块钱都给了她。 影像:一组照片,农民的家景 李春燕 志愿者们在抢救婴儿 解说:屋里窄小昏暗,还有一股浓重的余烬的味道……床上是一个消瘦羸弱的妇女,看不出年纪。布包里,我第一次看到了他,他是那么的小,五官都皱在一起,即使在这么昏暗的灯光下,也能清楚地看出他的脸色发紫,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了。 影像:一组照片,李春燕、志愿者们在抢救婴儿 解说:“有氧气没有?”志愿者问。 “没有!”村医回答。“有温箱没有?”“没有!”“那,至少有消毒工具吧?”“没有!也没有!!”村医的医疗装备只有两把止血钳、一把剪刀、一个听诊器、一个体温表,远远达不到挽救这个生命所必需的条件。 影像:采访黎光寿 黎光寿:我觉得对我来说,是非常震撼的。 解说:黎光寿,刚才那组照片的拍摄者,也就是给我们送照片的小伙子,他原来是《公益时报》的记者。 黎光寿:这个结束的原因,并不是他自己的生命薄弱,也不是大家有什么错,所有的人都没有错,所有的人都没有错,但是最后所作出的选择,就是他只能活那八个小时。 主持人阿丘:黎光寿告诉我们,这些照片是他在2004年10月3日拍摄到的。当时,他和几位志愿者,其中有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成员、还有北京的大学生,一起在贵州省从江县大塘村做社会调查,他们的目的是想了解当地的卫生教育状况,而恰恰就在他们去村子的路上,碰到了一名神色匆匆的乡村医生。黎光寿说,原来这位村医急着去抢救的,是一位早产的婴儿。孩子因为早产,出生时吸入羊水过多,造成气管堵塞。尽管黎光寿一行志愿者和那名女村医经过了多番努力,但婴儿的状况没有任何起色。这个时候,志愿者们决定把婴儿送到40里外的县医院。 影像:一组照片 送孩子去医院的路上,李春燕做人工呼吸 解说:没有谁去安慰那位骨瘦如柴的母亲,甚至都没有人提到她,所有人都朝公路上赶。在路上,村医见按压的方法收效不大,又俯下身去给小孩做嘴对嘴的人工呼吸,一次、两次、三次…… 主持人阿丘:黎光寿回忆说,婴儿被送到县医院后,立即进行了抢救。不过,在所有的抢救方法都用了以后,孩子仍然眼睛紧闭,口鼻没有气息。县医院的医生说病情不容乐观,因为“像这样7个月的早产儿,一般能救活的比例只有30%到40%,即使有少数救活,60%到 70%的也会留下痴呆等后遗症。” 影像:一组照片 李春燕 志愿者们在医院抢救婴儿,放弃 解说:婴儿的家人最后决定放弃治疗。她们说:“我们住不起医院,把他带回家去,他能活就活下来,活不下来算他没有这个命。”医生告诉她,孩子离开了保温箱,不到15分钟就会死。婴儿的奶奶坚定地要把孩子抱回家去。志愿者不断地对婴儿奶奶说,“现在孩子还能治好,没有钱我们给你出。”婴儿奶奶说:“我们不花你们的钱,你们的钱也是辛苦钱,即使给他治好了,以后也是一个废人,我们家养不起他。”她就把手伸向了保温箱。 影像:采访黎光寿 黎光寿:在回他们村的路上,我就给他们说,要把这个过程,给他写出来,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因为这个事情,就说它反映了很多问题, 我是希望就说,通过这篇文章能够改变一些东西,至少像这之前吧,我们很多人对乡村医疗其实都是不关注的,我们只关注城市要价太高,医生没有医德等等,但是有谁能关注乡村的医疗呢?没有。 主持人阿丘:这些照片是在婴儿去世的当晚,黎光寿他们回到村子,在村医家里拍到的。这时候他们才得知,那位接生了孩子,为孩子的病奔波,甚至不怕感染、给孩子做人工呼吸的村医名叫李春燕。(照片)黎光寿说,当时村医李春燕家里没有电,他们是在她的手电筒灯光下参观了她的诊所的,药架上空空如也,只有少量的几种药。当他问村医为什么不准备成套药的时候,春燕不好意思地回答,因为没有钱。后来他们在她家的墙柱上找到了原因,墙柱上贴着一张又一张的欠条,欠条上都是村民们欠下的医药费。加起来,已经有5000多块。 影像:欠条照片欠条 影像:采访黎光寿 黎光寿:其实我们见到她的时候,实际上她最痛苦的时候,在她最艰难的时候,在那之前,她曾经想过出去打工。 影像:照片上的李春燕 解说:李春燕,是村里唯一受过专业教育的乡村医生,她曾经毕业于贵州省黎平卫校,毕业后,嫁到大塘村。大塘村是贵州从江县最大的一个村,拥有2500多人口,,大塘村人均耕地不足7 分,村民的经济收入几乎都靠种田养猪。李春燕刚嫁到这个村里的时候,抱着一个简单的梦想。 影像:采访李春燕 李春燕 :原来我们是想赚钱,我们是想,统计一下这里的人口,统计一下这里的户,有500多户,两千多人吧,我一个医生,在这里假如每天都有十把个病人,要打针,这样都能养活我自己,不光养活我自己,还能养活我全家,原来我是这样想。 影像:李春燕给病人看病 解说:大塘村2000多村民几乎都接受过李春燕的治疗:村里一半以上的孩子是李春燕接生的,产后的妇女们如何保健她也上门指导;尽管李春燕看病收费很便宜,看个感冒也就一两块钱,但大多数乡亲还是付不上钱,李春燕每个月平均下来几乎都要亏两百来块钱,后来几年之所以还能勉强维持,很大程度上要靠他的丈夫。他的丈夫在县城打工,每个月有三百块的收入,其中大部分都给了李春燕。(配诊所照片) 影像:采访李春燕 丈夫 李春燕丈夫:就是我在外面找的钱,像我们这里找钱很难。反正每次带回来千把两千块钱,首先就考虑到她的药,她就把那个钱,最起码有一半是她的了。然后我们过年呢,过节都不像别人那么过的,别人有吃有喝的,我们都是,像2002年,2003年,每个春节我们只用了一百块钱。 记者:一家人 李春燕丈夫:一家人 记者:几口人 李春燕丈夫:就是我和我爱人,小孩,还有我父母亲,还有我那老妹,就是一百块钱,那还是借的。 影像:房子悬在空中的照片 解说:这是李春燕家的一个角落,这间屋的屋基已经被洪水冲掉了一个角,临近塌方的地方,地面分成了几块,分层下陷。 影像:采访李春燕 丈夫 李春燕丈夫:当时那个情况太困难了,好像她那个诊所只有几十块钱的药了,我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我们就打算出去打工, 解说:在诊所难以维持生计的情况下,李春燕想到了放弃。她准备告诉村里乡亲,她打算把诊所关了,出门打工去。 影像:采访黎光寿 黎光寿:然后那个星期六,她在地里和村里的妇女一起干活的时候,她说以后你们生病了,就自己照顾好自己,你们注意点,别生病了,生病了一定要去医院,我以后要出去打工了,不能在给你们治病了,然后第二天,老百姓把米卖了,把鸡蛋卖了,把鸭蛋卖了,然后来还她的药费。 影像:村头 解说:李春燕最终还是留在了村里,继续开她的诊所。 影像:采访李春燕 丈夫 李春燕丈夫:确实她做的决定,我总觉得她做什么都好像不太适合这社会,比如她看病,根本不赚钱还继续这样看下去,我阻止她几次了,我也不好意思说她不干了,我就说像你这么做,好像是我们很有钱似的,拿来慈善别人,你知道我在外面赚钱苦吗? 影像:采访李春燕 李春燕: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在这里习惯了这里的这种生活,习惯了这些人,跟这些人有一种,我也不会表达出来。反正跟这村民,就平时,平时就看他们的一举一动,就知道他们需要我,需要一个医生,哪怕不是我,换一个医生在这里,确实还是需要医生。没有医生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难受多么地痛苦。 主持人阿丘:李春燕有些不善言辞,面对镜头,可能说不出更说服人的道理,只反复说自己只想为村民减轻一点点疼痛,这样做,才对得起自己当医生的良心。黎光寿说,这些话我们听起来似乎也有些熟悉,甚至听多了也没什么感觉,但就他对李春燕的了解,从她最开始的为了赚钱而行医,到后来变成她赚不了钱也得继续行医,李春燕所背负的,我们这些旁观者难以想象,而他从她的坚持里面,看到了真正的美丽和善良。李春燕的事情被广泛报道之后,很多人被她的精神感到,她也成为了我台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候选人之一.可是,我想,对于我们,仅仅有感动,就够了吗? 再高的荣誉,嘉奖,也不该让我们忽略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影像:李春燕一个人走在山间,抢救婴儿,破房子,欠条 影像:采访黎光寿 黎光寿:其实不仅仅是(大塘村),其她很多村都是这样,在整个从江县,她一共有380个村,380个村当中,有一半有医生,有一半是没有医生的,另一半为什么没有医生,其实原来政府都已经把他们那些村的人都选出去培训了,但是后来是因为实在干不下去,都是赔本的,一年要倒贴三五千块钱,你说这个谁来干,还有她们自己家的农活,又没有人来做,最后她们就只有不干了,跑去打工去了,所以这一半全都跑出去了,医生这一半当中,只有三分之一,就是可以靠看病养活自己,其她三分之二,是没有办法靠看病养活自己。 影像:山区的照片 解说:黎光寿说,在他们做社会调查期间,当地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在其他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也都出现了类似乡村医生的流失情况。 主持人阿丘:黎光寿说,他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他的300多张照片的故事,就是因为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偏僻山区的医疗状况,看看那里的农民看病到底有多难。黎光寿还说,也许只有让更多人真正看到了,并且有了像他那样的切身之感,当地的医疗状况才有可能得到改变。 影像:李春燕的新诊所 解说:这是李春燕的正在施工的新诊所,李春燕这位乡村医生的故事在黎光寿的报道后,感动了很多人,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她陆续收到了社会上好心人二十余万的捐款。 主持人阿丘:如今,李春燕对这个捐款建起来的新诊所有了自己的计划,一楼拿来做门诊,二楼可以用来做住院部,这样方便了那些患病需要住院医治的村民,可以不用来回在山路上颠簸。而三楼,李春燕说自己可以办培训,教村民们做一些保健护理,前来做社会调查的志愿者们也可以住在上面;另外,李春燕对全村12位五保户老人和一些特困户都实施了免费看病。这个结果让报道此事件的黎光寿记者有些欣慰,但与此同时他也有不少担心。 影像:免费的看病的病例单 影像:采访黎光寿 黎光寿:具体的(捐款)数额我不大清楚,但是估计会有20多万。因为她现在卫生所已经大概花了18万块钱,她依靠所有的捐款,所有的新闻媒体的关注都退去以后,她这些捐款最多维持两年,然后她以后又继续欠债,又欠三五年,实在没有钱了,就要出去打工。 影像:采访李春燕 李春燕:我也不知道,现在还是靠我自己,但主要是,如果真正要靠社会上的帮助,这可能是一阵风,如果这阵风过去,有可能又像以前一样,但我也不敢想,只要尽心去做,这是别人给来的药嘛,应该用到这些老百姓身上去,让这些热心有一个,有一个交代吧,对他们有一个交代。 主持人阿丘:李春燕面临的难题,黎光寿担心的问题,其实也正是很多关心农村发展的人士所关注的: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更多地从政策上多关注农村医疗状况,因为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光靠一名经济拮据的村医,靠村里的一个小诊所,是很难解决的,不过好在,我们身边已经有了一个新名词——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影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新闻 主持人阿丘: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它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具体什么意思,我这以一个已经开展了新型合作医疗的湖北长阳县为例,做了个表格,您看看这个,会更好理解: 影像:图表,新闻 本着每个农民自愿加入的原则,国家拨款10元,省、市、县三级地方财政拨款10元,农民自己支付10元,共30元组成合作基金。在农民所交纳的10元中,有7元属于家庭门诊帐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家庭是五口人,那么家庭帐户上每年就有35元,用于家庭成员的门诊费用,可以随用随取,用完为止。另外3元,与国家地方财政拨款的 20元,共同组成大病统筹基金和风险保障基金。如果生病住院花销在100元以上的部分,都可以按照不同比例从大病统筹基金中报销,报销总金额以10000 元封顶。 主持人阿丘:当然,我这儿仅是以一个地方为例,其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地做法总原则一致但各地也略有区别。 而前不久又有新政策出台,那就是中央财政将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的补助标准在原有每人十元的基础上还要再增加十元。但愿这项政策能够真正深入民心,能够像黎光寿他们这些志愿者所盼望的一样,真正改变贫困山区的医疗状况.我想,这也是今天我们重提此事的价值,希望我们大家在感动之余,能够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行动。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周一至周五22:05首播,次日4:40,16:30重播 Email至shehuijilu@vip.sina.com或shehuijilu@vip.sohu.net提供新闻线索 相关专题:央视《社会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