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博士自荐双休日亲情陪玩教孩子认识自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5日02:10 新闻晨报

  本报讯 (记者 林颖颖) 近日,沪上某高校的BBS上出现了一则“自荐双休日亲情陪玩”的帖子,发帖者表示不计较报酬,只想通过陪玩“教孩子认识自我,独立思考,发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昨天,笔者联系到了发帖者———复旦大学博士王浩(化名)。

  “自荐陪玩”这个念头在王浩心里已经存留了很长时间,他告诉笔者,这与其家庭教育和经历有关。“小时候虽然父母在我身边,但缺乏亲情上的沟通。比如说,我妈妈总是
一本正经,讲问题总是从理智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情感。所以我对情感一直很迟钝,也不善于表达。”

  说起

家庭教育对自己的影响,王浩有深切的体会。他说,虽然自己的人生似乎一路“绿灯”,获得了
复旦
大学的博士学位,还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内心经常处于不快乐的状态。“不瞒你说,我的朋友很少,遇到不愉快的事,甚至想找个人说说心里话也找不到。”

  王浩告诉笔者,他深深感到与孩子的亲情沟通,比什么都重要,他因此决定在工作之余当一名“兼职陪玩”,薪金无所谓,只要能让陪玩的孩子感到快乐。

  王浩虽然还没有找到雇主,但已经精心地设计了一套16条的“陪玩设想”,比如,需要孩子做什么,应该把为什么做讲清楚,然后让孩子自己选择。王浩坦言,现在也只在理论上有了一个想法,将来还要看实践的效果。

  对于复旦博士的“自荐陪玩”,家长的反应不一。“让他来做孩子的陪玩,可以尝试一下。”孩子已经7岁的徐女士对这则“陪玩自荐”帖子颇感兴趣,她表示,既是名校出身,又是高学历毕业的,自身素质肯定不差,小孩可以从他身上吸收到一些学习方面的技巧。

  有些家长则有不同的看法。“不管是陪玩还是陪读,总归是幼教出身的老师比较好。”

  家长曾女士表示,尽管是名校博士,但并非教育学专业出身,而且也不一定具有亲和力,如果孩子见面就不喜欢,出现状况他自己也束手无策,还谈什么陪玩?

  ■观点一

  博士的“补偿心理”在起作用

  “从小经历不愉快,想通过对别人的帮助,得到一些快乐,这是一种典型的补偿心理。”知音心理咨询机构主任王裕如表示,王浩“自荐陪玩”的动机是积极的,但客观上能否达到效果难以断定。

  王裕如认为,王浩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学训练,且从他自己的经历和自述中可以猜测,他的性格存有某种缺陷,比如人际交往上存在问题等。在陪玩的过程中,他的性格和一些偏颇的认知,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

  华东师大附属幼儿园园长王顺妹表示,作为名校博士,坦露出父母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不愉快经历,很值得家长深思。现在家长对孩子可谓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要求多,理解和关爱少,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孤独感和其他心理隐患。

  王顺妹感慨,人们往往以为从复旦毕业的博士王浩是个“成功的孩子”,但恰恰是从他那里听到了“不愉快”的声音,而这不愉快又来自童年的家庭教育,希望通过他的案例,让一些父母意识到,孩子幼年多么需要关心和科学的教育,不要给孩子留下永远的遗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