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大洋彼岸的《科学》杂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15:30 新世纪周刊

  -傅国涌

  在《新青年》杂志的创刊号上,创始人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科学与人权如同舟车的两个轮子,中国人如 果想摆脱蒙昧时代,向世界主流文明看齐,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提及“五四”,今天的人很容易想到《新青年》,但很少有人会想到,隔着一个辽阔的太平洋,在美国留学的一群年 轻学子,和《新青年》几乎同时创办了一本《科学》杂志,这无疑是“赛先生”更具体、也更有力的代表,他们隔洋相望,遥 为呼应,在彼此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作出了不约而同的选择,历史就是这样静悄悄地发生的。

  如果说民主和科学是那个时代追求的中心词,那么《新青年》一群、《科学》一群对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都产生了深 远影响,只是“中国科学社”的影响迄今远未受到足够的认识。我们对《新青年》和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已很熟悉,相比 之下,我们对《科学》和“中国科学社”,对任鸿隽、秉志、胡明复他们则要陌生得多。

  “中国科学社”就是他们这些怀抱科学救国梦的留美学生发起的,是一个纯粹的民间学术团体,也是中国最早的综合 性科学团体,由他们出版的《科学》杂志是我国最早的现代科学期刊,他们办刊结社的目的就是提倡科学、传播新知,时间也 是1915年。

  1914年6月10日黄昏,美国康奈尔大学,胡明复、赵元任、任鸿隽、周仁、秉志、杨杏佛等中国留学生聚在一 起,讨论世界走势和中国的未来。有人提出,中国缺乏的莫过于科学,我们为什么不出版一种专门向中国介绍科学的杂志呢? 这个提议立即得到在场所有人的赞同。他们决定组织科学社,创办《科学》杂志,暂时采取一种公司形式,入社须交股金,作 为出版杂志的资本,大家公推胡明复、任鸿隽、杨杏佛三人起草招股章程。章程中明确提出《科学》月刊“以提倡科学,鼓吹 实业,审定名词,传播知识为宗旨”,决定发行股份票40份,每份美金10元。任鸿隽、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 探先、金邦正、杨杏佛、胡明复,这九个在《科学》月刊“缘起”上签名的人就是科学社的发起人。

  《科学》初创主要靠几个发起人撰稿,他们分组合作,常常是任鸿隽、胡明复在一组,赵元任和杨杏佛在一组。接下 来的暑假里,胡明复、赵元任、任鸿隽等发起人就开始为即将创刊的《科学》撰写稿件,胡明复一个人就为前三期写了10篇 文章,包括创刊号发表的《万有引力之定律》,第二期发表的《算学于科学上之地位》,以及《近世科学的宇宙观》等文,他 还要负责审稿和编辑工作。几个月内就有70多人加入科学社,股金达到500美金,稿件已准备了三期,并全部编辑完毕。

  1915年1月,有史以来第一份综合性的中文科学杂志《科学》在美国问世,爱迪生得知《科学》创刊曾感叹“伟 大中华民族在觉醒”,李约瑟称许这个杂志可与美国的Science、英国的Nature相提并论,称之为科学期刊的A (Ameirican)\B(Britian)\C(china)。直到1951年停刊,《科学》共发行了35年。在 很长时期内,它都是中国最重要的科学期刊之一。

  有人觉得光是发行一个杂志不够,提议改组科学社。

  1915年春天,科学社董事会在征得多数社员同意后,指定胡明复、任鸿隽、邹秉文三人起草新社章。1915年 10月25日,他们拟订的社章表决通过,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社”,宗旨为“联络同志,研究学术,以共图中国科学之发 达”。“不但是传播新知以促进科学的研究,还要发表研究结果以建立学术的威权。”

  他们选举任鸿隽为社长,赵元任为书记,胡明复为会计,他们三人和秉志、周仁五人共同组织第一届董事会,杨杏佛 为编辑部部长。以后,竺可桢等人都加入了“中国科学社”,其成员也不完全局限于是学自然科学的,任鸿隽在邀请后来的妻 子、在美国学历史的陈衡哲加入时,她说我不是学科学的,任鸿隽回答:“没关系,我们需要的,是道义上的支持。”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