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张晓维:震灾中升华的母子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4日11:22 《法律与生活》杂志

  文/祝茜

  提要:地震过后,儿子的一句“妈妈,我想你”,令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张晓维法官感慨万千……

  母亲是首都工作繁忙、责任重大的人民法官。

  儿子是就读于四川成都理工大学的“80后”一员。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从不理解到理解,他们演绎了一段怎样耐人寻味的故事?

  “儿子你要坚强”

  2008年5月12日下午,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张晓维正在审理一件相邻权纠纷案件。

  突然,手机的振动蜂鸣声响起。正在全神贯注听取当事人发表意见的她并未在意,也根本没有看是谁打来的电话—— 法官的审判纪律不允许法官在开庭时接听或查看手机。十几年的法官生涯让这位女法官具备了严格的职业素养,她任由手机在 兜里振动,并没有理会。

  直到庭审结束后,她查看手机来电显示,才知道是远在四川成都上学的儿子打来的电话。她正要回,却先接到了丈夫 的电话。丈夫在电话里急促地告诉她,儿子那里地震了,自己刚接到儿子电话,但没说上两句,电话就断了。

  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张晓维立刻精神紧张起来,之后,她不断地给儿子拨电话,却一直无法接通。

  5月12日深夜,儿子终于接通了母亲的电话,告诉了母亲地震的消息:“妈妈,这里乱极了,我们已经3次被疏散 出宿舍,现在是彻底进不去了。我们正在学校操场上,现在正下着大雨,我只拿出来一件夹克,我们都蹲在操场上。妈,我们 能看到不远处的塔楼不时冒出白烟,就像恐怖电影里一样,这里没有电,哪儿都是漆黑一片。太可怕了!”儿子语无伦次地描 述着学校的情形,无助地向母亲倾诉。

  张晓维震惊了,不过又马上恢复了冷静。她在电话中告诉儿子:“要勇敢、要坚强,一定要听从学校指挥。”张晓维 这时并未意识到事态有多么严重,简单地安慰儿子后,虽然彻夜难眠,但自认为事情很快就会过去。

  返乡还是留下

  但当她第二天看到新闻报道,才体会到儿子那时为什么会语无伦次、为什么会茫然无措——灾区的惨烈画面让所有人 为之震惊。自此之后的每一个日夜对于张晓维来说都是一种煎熬,手机成了母子联络的唯一桥梁,但却因信号不好经常中断。

  震后第二天,她又接到了儿子的电话,手机信号时断时续,“妈妈,我已经有了回京的车票,大部分同学也都返乡了 ,我也想回北京,这里已经根本没法上课了,满目疮痍!”

  听到儿子可以返京,这位母亲心里不禁掠过一丝喜悦。但她又马上追问:“学校放假了吗?”当儿子答复说没有之后 ,张晓维立刻警觉地告诉儿子,“既然学校没有放假,你仍然要听从学校的统一安排,你已经是个大人了,在这种灾难面前要 有责任感。现在全国都在抗震救灾,你身在灾区,更应该尽你所能。”

  原本以为妈妈会高兴地期盼自己脱离险境,回到北京,却不想母亲给了自己这样一个答复,儿子的倔劲儿上来了,“ 你知道这里什么样了吗?我站在地上,脚下的地经常一拱一拱的,余震不断,我都要崩溃了!我们只能吃方便面,喝矿泉水, 都没水洗脸。同学大部分已经回家了,我还是不是你亲生儿子?”

  听到儿子在电话中的质问,倾听着儿子的哭诉,作为母亲,张晓维心如刀绞。但她还是坚持让儿子留在灾区,当一名 志愿者。

  挂了电话,张晓维百感交集,自己何尝不想让儿子尽快脱离险境?电视中灾区的画面历历在目,儿子的艰难处境自己 也感同身受,儿子毕竟是在蜜罐儿中长大的“80后”,何曾见识过这种空前的自然灾难?

  但这时的张晓维心中考虑的是在大灾面前,每个公民的责任。她又给儿子打去电话,坚定地告诉儿子,这场灾难正是 对他意志的一种考验,将会是他人生中难得的锻炼。她希望儿子能加入志愿者队伍,参加赈灾并踊跃捐款。

  儿子无奈地接受了母亲的建议,却自此很少和妈妈主动联络。

  每天新闻中播报的死亡人数不断增长,张晓维寝食难安,自己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啊!虽然,他马上面临毕业,即将步 入工作岗位,可毕竟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同时,家里的电话也此起彼伏。张晓维一家的亲朋好友都十分关心她儿子的情况。在向大家介绍之后,张晓维遭到了 一致声讨,“你疯了,这是什么时候,能回来你还不让回来,那里余震不断,就算染上传染病也是极其危险的呀!你可真够狠 心的!”

  面对这些指责,张晓维并不太多解释,她和丈夫坚信这一决定没有错。唯一心酸的是儿子虽然同意留在灾区,但张晓 维从电话中听得出来,他并没有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坚守在审判一线

  在张晓维满载着密密麻麻文字的工作安排表上,用红色水笔标注着:“今天晚上9点至10点去北京广播电台做法官 直播热线,向听众讲解法律知识”。就在这天直播结束后,张晓维接到了儿子所在学校书记的电话,书记告诉她,她的儿子就 要随着志愿者队伍赶赴绵阳。

  之后,张晓维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夜里时常被噩梦惊醒,手机也从不离手。

  但在白天,她又抖擞精神,早早地来到单位,从未耽误过一天工作。她从不张扬自己的痛苦,仍然像往常一样坚守着 岗位,兢兢业业地履行着一名副庭长的职责,同时还担负着一名法官的任务。法庭里、办公桌前、直播间里都活跃着她的身影 。全庭的案件汇报、上报工作等待着她去请示答复;自己主审的143件民事案件等待着她去明断曲直;办公桌上厚厚的卷宗 使她忙碌起来根本无暇思念儿子。

  “今天早9点合并开庭审理14件个人起诉北京玉金龙商场摊位租赁合同纠纷案件”,这天的14个案件的开庭从早 9点一直审理到晚上7点,中午只休庭40分钟。在她眼里,这14个个体经营户与商场的摊位租赁纠纷,关系着14个人的 经营,关系着他们养家糊口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商场的商圈人气、经营氛围。她要尽快审结这些案件,安抚好商户们的情绪, 避免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发生,不能让案件当事人的对立矛盾升级。

  “今天早9点到钟楼胡同查勘现场”,相邻关系纠纷这类小案件在她眼里也从不含糊,每个案件她都要现场实际勘验 。张晓维说:“老百姓居家过日子不容易,产生了矛盾就更添烦恼,我们法官就是要将他们之间的矛盾纠葛拆解开,让他们过 上舒心的日子……”

  就这样,地震后的日子里,她仍然隔三差五地加着班,依旧因为工作错过了食堂开饭的时间。同事们只能从她每天早 上红肿的眼睛里看到她的焦虑、她的担忧。她用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充实着自己,始终坚守在审判一线,从未懈怠。

  儿子长大了

  地震后的第二天早上,张晓维以支部委员的身份在第一时间倡导党员们捐款救灾,并将捐款及时送到了中国红十字总 会;同时,她开始不断地给儿子寄钱,让儿子为当地灾民购买急需的水和食物。前前后后,5000元人民币就这样“不翼而 飞”。

  5月23日晚,张晓维又接到儿子的电话,儿子已经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当晚开赴绵阳。从儿子的话语中,张晓维察 觉到了一丝自豪。

  果然,以后的日子里,儿子的电话多了起来。“妈妈,我们到绵阳了,我们白天搬运物资,分发食品,下午还要接受 心理疏导课的辅导,之后去给灾区难民做心理辅导,夜里还要值班看守物资。”

  “我们穿着长裤长衣,虽然天气又闷又热,但只有这样才会避免病菌感染,我们自己负责自己的饮食,我已经好些天 没吃过肉啦!不过,没关系,‘桑拿加素食’,我正好减肥啦!”

  听着儿子调侃的语气,张晓维一下子放松了心情,那个可爱调皮的儿子又回来啦,听着儿子讲述志愿者工作多么繁忙 ,条件多么艰苦,张晓维心里又欣慰又怜惜——儿子终于长大了!

  “妈妈,我今天给几个小朋友做心理疏导,我们已经成好朋友啦!他们都喜欢追着我玩。”儿子的成就感让电话彼端 的母亲倍感欣慰。

  终于有一天,张晓维接到了儿子的电话,儿子只说了5个字:“妈妈,我想你。”

  22岁的大小伙子,远隔千里之外,就为说这几个字!一阵酸楚涌上了张晓维的心头,儿子长这么大还从未向自己说 过这几个字。

  这时的张晓维或许在感谢这场灾难——它让他们母子间的感情在大灾难面前得到了升华。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2008年6月下半月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