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用这句话来形容20岁的李玲和38岁的刘强,再合适不过。这两个人将自己伪装成韩国人,在微信上谈恋爱,最后谈崩了,还得由民警来帮助他们拆穿彼此。这样的奇葩事,就发生在前天晚上。

  重庆晨报记者 王梓涵 报道

  韩国白富美突然报警

  前天下午4点过,渝北区公安分局黄泥塝派出所民警立即与报警人取得联系。通过对方拗口的“韩式中国话”,民警最终在双源宾馆找到了报警的女士。

  “我叫车宥珍,今年20岁。”这名女子拿出了一张中国身份证,而身份证上写的她名叫李玲,户口在湖南省洞口县。车宥珍解释,自己的父亲是中国人,妈妈是韩国人。车宥珍身高不到一米六,身材瘦小,染着黄头发。民警发现,她说中国话很不流利,语法也是混乱的。她告诉民警,自己生在韩国,在美国留过学,之后回到了韩国,现在韩国SK集团北京分部上班,年薪120万元。

  “我男朋友把我的银行卡拿走了,里面有一亿韩元。”车宥珍告诉民警,她的男朋友名叫车贤浩,是一名在渝韩国人。车宥珍自称有车贤浩的助手李通的联系方式,而李通是中国人,她希望民警可以帮忙把李通先叫过来。

  韩国高富帅是丰都人

  民警立即与李通取得了联系,并要求他尽快来派出所接受调查。接到警方通知后,李通立即赶到了黄泥塝派出所,并将实际情况告诉了民警:“我一人分饰两角,我就是车贤浩。”

  原来,李通和车贤浩的真名叫刘强,丰都人,38岁,是一名发型设计师,已婚。为了找寻“感情”,他在网上虚构了一个身份,称自己是一名来自韩国仁川的建筑设计师,目前在重庆做建筑设计。随后,他便在网上遇到了车宥珍,两个人在微信上聊得热络。

  今年3月,车宥珍来到重庆希望与车贤浩见面。在车宥珍的心里,车贤浩应该是一位31岁、身高1米8、颜值颇高的“长腿欧巴”。但真见到刘强后,车宥珍有些失望。刘强于是又给自己伪造了一个身份,称自己是车贤浩的助理李通。随后,他便用两个身份轮流和车宥珍聊天。

  刘强用车贤浩的身份在微信上告诉车宥珍,自己因为总是和她聊天,导致一张建筑图纸设计失败,损失了30万元,而他的助手李通也损失了6万元。“我现在身无分文,人在香港,如果你愿意,就来中国看一下我的助手吧。”车贤浩对车宥珍说。

  6月14日,车宥珍再次来到重庆见到了刘强。面对“穷困潦倒”的李通,车宥珍给他办了一千多元的洗浴卡,还去解放碑花了1.8万元卖了两个LV包,以及一千多元的阿迪达斯衣裤。随后,车宥珍将一张银行卡交给了李通。“这是我的SK集团工资卡,请帮我交给车贤浩,我回国后,就把钱打给你们。”车宥珍说。

  两个人分开后,刘强玩起了失联。车宥珍怀疑自己被骗了,赶紧报警。

  韩国人却不会写韩文

  刘强将银行卡交给民警,称自己分文未动。民警则带着车宥珍一同去了银行,经过查询流水,发现上面没有钱,也没有被取走60万元的情况。“卡里本来也没有钱的。”车宥珍低头说了一句。

  听了车宥珍这句话,民警开始对她产生怀疑。“你说你是韩国人,这样,你写一下韩文给我们看看。”车宥珍拿起笔,却无从下笔。“那你口头翻译一下这句话:我从北京飞到重庆来找车贤浩。”民警再次询问了一句。车宥珍哑口无言。

  前天晚上10点,民警与车宥珍的父母取得了联系,真相大白。车宥珍真名叫李玲,中专毕业,父亲在深圳打工,母亲在老家湖南待业。车宥珍是她编造的名字。

  身份谎言戳穿后,李玲总算是说起正常的普通话了,她很快承认了自己是报了假警。“我是想让你们帮我找到车贤浩,才这样做的。”

  通过翻译软件谈恋爱

  两个中国人冒充韩国人,演了一出滑稽剧。为了让对方相信自己韩国人的身份,李玲和刘强想出了许多方法。据他们说,两个人都在手机上安装了翻译软件,在想用韩文交流的时候,就用软件把中文译成韩文,再复制到聊天窗口中。对方接收到后,虽然看不懂,但微信自带翻译功能,能将韩文又译回中文。为了强化伪装,刘强还将车贤浩的微信名字改成了一段韩文。

  骗来骗去,最后把自己骗进了自己编织的圈套中。昨日凌晨,民警对李玲和刘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刘强当场将所有的东西全部退还,并赔给了李玲1000元。两个人终于不必再伪装。当着民警的面,两人删除了对方的一切联系方式,从此成为路人。

  110(指挥中心):您好,重庆110,请问您报警吗?

  报警人:是的。我,被骗了60万元。

  110:你是怎么被骗的?

  报警人:我认识一个人,他用你们中国的什么卡,把我的60万元转走了。

  110:你是外国人?

  报警人:我是韩国人。

(原标题:手机装个翻译软件 互相冒充韩国人 这对男女谈起恋爱 )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三个失踪儿童改变美国

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某种压抑已久的社会情绪的宣泄,而这种情绪被某网站精心策划的网络营销成功引爆。或者说,“人贩判死”瞬间触发了某个社会痛点,因之引发的情绪狂澜借助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开始病毒式扩散。

动辄诉诸死刑类似怎么不去死

其实,静下来想想可能就会明白,“拐卖儿童应一律判死刑”只是一种盲动的情绪,并不会带来预期的正义目的,并不能有效地遏制拐卖儿童的问题。就好像我们冲动的时候说“你怎么还不去死啊”,冷静下来会觉得自己失言了。

一律死刑:多数人的暴政?

“继转基因、中医、吃狗肉、韩寒、胶原蛋白、PX…之后,又一个朋友圈掀桌话题诞生了…岂止朋友绝交,还有夫妻反目……”该话题昨晚还惊动了@联合国,不得不侧面暗示不该如此嗜血:“秘书长潘基文指出,21世纪没有死刑的一席之地。”

舆论能替人贩的生死立法吗?

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缘何喜欢给世界立法的问题。人的神经敏感、感情脆弱,遇到爱憎分明的事情,恨不得对所恨之事一棍子打死,对所爱之事捧到天上。个人的情感表达,在网络这个公共论坛上,再极端的观点都不难发现志同道合者。

  • “贩卖儿童一律判死刑”为什么不靠谱
  • 安倍最近遇到了哪些麻烦事
  • 黄金岁月:七七事变前的抗战准备
  • 张充和旧事:高水平的昆曲票友
  • 《少年班》:董子健的天才逆袭梦
  • 强势女人的爱情和婚姻容易触礁
  • 寻访广西桂林天下第一长发村(图)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