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办爱心家园收留流浪精神病患者(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14:27 央视《社会记录》 | |||||||||
流浪者在捡垃圾 李俊民 爱心家园收到的锦旗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8月25日播出节目“家园”,以下是节目内容: 影像:一群人在堆满废品的院子内工作的照片 主持人阿丘:这组照片,是在山东一个农民家里拍到的。 这个家的主人叫李俊民,就是他,今年38岁。
影像:李俊民的照片 主持人阿丘:但院子里的这些人并不是李俊民的家人,这些人都是流浪者,而且都是一些精神病患者。李俊民家里现在收留了43个这样的流浪精神病患者。从1997年到现在,这八年里,院子里陆陆续续来过近千名这样的流浪者。李俊民为其中两百多人找到了家 ,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好心人,李俊民把自己的家还称作爱心家园。 影像:爱心家园的照片 主持人阿丘:不过,随着李俊民的名声越来越大,怀疑的声音也随之而来。李俊民为什么要收留这些人,收留了他们又让他们做些什么?这么多的流浪者在他家,生活靠什么维持?甚至有人怀疑,李俊民就是让这些流浪者劳动但又不给工钱来赚钱的。 影像:流浪者们在院子里劳动,李俊民在房间里为记者念自己写的打油诗 李俊民:我叫李俊民,我从小吃过苦受过难,为了让兄弟们吃上饭,再苦再累我自愿,我再苦我再难,没向国家要一分钱,这些天我在新闻上看,有人说我用养疯子发家,纯粹是个大坏蛋。 主持人阿丘:李俊民刚才念的是他自己写的打油诗。那是因为他看到报纸上有人怀疑他用流浪者们赚钱后写下的。李俊民说,自己确实是个老板,有一个加工废旧塑料的厂子。也挣过一些钱,办厂子的头几年,还是村里最先富起来的人。不过现在生意已经大不如从前,因为其他村民也相继建起了这种加工厂。他从1997年开始收留这些流浪者,流浪者中的确有些人能帮上一点忙,但就靠他们的劳动所得,想养活他们自己还是不可能的。 影像:李俊民在堆满废旧塑料的院子内教流浪者们如何刮废旧塑料 李俊民:把这个黑得都刮没了,你别光在那比划,你刮出来没有?光在那比划,这能干啥? 记者:他这样刮不能用是吧 李俊民:对。 记者:要刮到什么样才能用? 李俊民:要刮成原色,要刮成外面这个颜色。 影像:李俊民带着一群精神病流浪者在操场上做操 主持人阿丘:每天早上六点,李俊民都要带着流浪者一起早锻炼。管理这些精神有残疾的流浪汉,李俊民的方法有点像管理幼儿园.不过,跟幼儿园不同的是,这些人的智力水平差异很大,而且几乎没有学习的能力。每天做的广播体操,即便是李俊民天天都在示范,但大家还是不太会做。 影像:记者在爱心家园内采访李俊民 李俊民:有时候我对象动员我说,你放弃吧,塑料厂开的早,日子过得挺好的,咱和他们非亲非故,养他们做啥?挣的钱都给他们花了。你想你不管他们,有的为了拿人家东西吃,有的偷人家东西、拿人家东西被人家砸破头的,有的砸断胳膊的,有很多。你不管,他活活地被冻死,也没人管他们。再说对他来说,如果不把他们接回来,让他们在外头风刮雨淋的、挨冻挨饿的,从这个良心上来说也受不了。 影像:李俊民一家围着桌子吃饭,记者采访和李俊民一到做废旧塑料生意,来自河北的一对兄弟。 弟弟:其实说句实,在俺们听来他现在最可怜。 主持人阿丘:这是一对来自河北定州的兄弟,从2001年开始跟李俊民一道做废旧塑料的生意,就租住在李俊民家。 影像: 哥哥:能干活的不多。拿着一片塑料能干一天。他能挣钱?我看他别说挣一斤馒头钱,他连一个馒头钱挣出来我看都危险。 弟弟:我估计他持续不了多少时间了。他能挣多少钱我们都看在眼里,光这馒头钱我都算过,我去年给嫂子算过账,我说这一年得花五万多块,五万多将近六万。 主持人阿丘:兄弟们担心李俊民维持不下去,我也仔细替李俊民算了一笔帐。一个馒头三毛多,三个馒头一块多,每天每人三顿馒头就得三块多钱,此外还得买菜,买酒,买烟。李俊民说流浪者们几乎都要抽烟,不给抽他们的情绪会很烦躁,虽说他买的烟是最便宜的那种,一块四一包,但每天也得好几十包。这样一算,李俊民说自己每天花在每个流浪汉身上大概得六七块钱,四十三个人差不多就是三百块,一个月下来得八九千块钱。这样的支出几乎等同于李俊民的生意收入。 影像:李俊民和妻子抬着馒头出来开饭,李俊民让派对等候吃饭的流浪者们去洗脸、洗碗,否则就不给饭吃。 影像:记者现场采访李俊民 李俊民:咱现在和他们接触上以后,你说看到他们这样,再让他们出去流浪,从这个内心的角度上过不去,光和自己作对。 记者:你觉得如果说他们就走掉了,他伤害到你什么了? 李俊民:你想,自己那个良心也受不了,再出去挨饿受冻的。 记者:其他人也有良心,有良心就必须要这样做吗? 李俊民:有良心、有责任心的,你想这样也有良心,也得有责任感,我觉得给自己的责任,就是非去帮他们不行。自打和他们接触上,越接触感情越深,你要是再让他们出去,受冻挨饿的,就像自己对不住自己。 影像:记者现场采访李俊民的妻子韩树霞 韩树霞:有时候他还跟我说,我活这辈一子也行了,你别光说我,你看这上一辈谁上报纸了?我上了。 谁上电视了, 我上电视了。有时候看见他那样子就有点苦笑不得的意思。我说你上这个报纸是挺好,可上报纸有啥好说的?你比人家正常人多付出多少累,比人家多吃了多少苦?上电视也挺好,但人家也有骂你的啊,也有你给人找回家,家里人不要,和你打仗的,他说那这不算了,光算好的不算孬的。 主持人阿丘:如今,李俊民的生意远不如从前,生活有些入不敷出,但他的名气却越来越大,好多人在路边捡到流浪者就会慕名送到他的爱心家园,但是人来了,想送他们回家并不容易,现在人越来越多,问题也就越来越大了。 影像: 李俊民:很麻烦,查人。这查一个要,查一个要还挺好。咱就是光费点电话费也行,查一个不要,查一个不要,光养在家里也不是个办法。这越弄越多、越弄越多。这两天有人给我打电话让我去接,我说我接不了了,再接他们,我这马上就快吃不上饭了。 主持人阿丘:这天,李俊民又接到电话,又有人要送流浪者过来,但是这次他没有去接,李俊民说,这是他八年来第一次不去接。 影像: 记者:你不是说你有一口饭吃也要把他们养活吗? 李俊民:我有一口饭吃,现在连我那口饭都快吃不上了。不来接的人有两、三、四、六个都能联系上他家里,家里不要。有时候人家不要,还光顾着跟人说好的,把人家哄住,得哄住人家来接,还光和他说好听的,你不说好听的他还不来接,你说这…… 影像:李俊民为流浪者们打电话查找亲人 李俊民:喂,你好,张文清吗? 王云贵亲属:是。 李俊民:我们是山东东营的。我们就是为张文举的事找你的。 王云贵亲属:你咋知道我这电话的? 李俊民:我们这是通过多方面的联系,联系到你家的。 王云贵亲属:通过多方面的? 李俊民:对。你们能过来接他好吗? 王云贵亲属:我们过去?他有两个哥哥有弟弟,现在都啥也不是,也没有钱。我们现在也搭不起。 李俊民:你们来回坐车也就花个三百二百的,也就够了。 王云贵亲属:三百、二百的 ……他那哥哥弟弟现在都不顶事,完了也没有家、没钱,现在要过也过不去。 李俊民:你们怎么?我们打从6月12日就和你们联系上了,你们一直没过来,那我得跟他哥哥商量商量,跟他兄弟商量。 影像:李俊民继续为流浪者打电话查找亲人。 李俊民:喂,你好,你好。 A:哪位? 李俊民:我们是山东的,想找一个人。 A:你找哪个? 李俊民:那个王云贵是不是你们村上的? A:我不认识。 李俊民:这个人你绝对认识的。我们查到你们镇上的领导,他告诉我们的。 A:好了,好, 算了,算了。 李俊民:喂,求你。 影像:现场采访山东省利津县民政局局长 魏澄山 魏澄山:我们国家有个《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的管理办法》,但是在农村这块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主持人阿丘:李俊民说,收留流浪者能得到民政部门的帮助,他很高兴。很多人都会问他,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在为社会分忧,只是觉得想尽自己的一份责任。李俊民告诉我的同事,他以前精神失常过,而且他和妻子都有一点残疾,他自己只有一只健全的耳朵,妻子有点驼背。也许就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更能体会得不到尊重的感觉。不过,收留流浪者的这八年里,他觉得情况变了。 魏澄山:对这部分人,知道自己家庭的,我们和当地的民政部门联系,帮助他们返回家园,送回去或者是家人领回去,这是一方面。另一个就是说,确实不知道家庭住址的,又无法和家庭联系的,又愿意住在这的,我们帮助李俊民来规范他的管理,首先对这部分人进行体检,确定他们的身体状况,然后改善李俊民的住宿和生活条件。 影像:记者现场采访李俊民 李俊民:现在打养他们,从经济上比起其它人要差,收入要比一般家庭少,但从思想精神角度上讲,起外号的少了,不跟我叫这个、那个。 记者:现在叫什么? 李俊民:叫李俊民,叫俊民。 记者:你觉得不叫绰号叫名字意味着什么呢? 李俊民:跟自家,这个怎么说呢?感觉爱听,听着舒服。 影像:流浪汉工作的场景 主持人阿丘:昨天,我的同事打电话给李俊民,他非常高兴,说又有四个流浪者的家人把他们接回家了。李俊民和他的爱心家园的故事就到这里了,我想说感谢李俊民和他的家人,这些年来为流浪者们所做的事情。看着他们那几乎是垃圾场一般的家,心里有些不是滋味,这滋味里有辛酸,有自责,但更多的应该是敬意吧。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社会记录》周一至周五22:05首播,次日4:40,16:30重播 Email至shehuijilu@vip.sina.com或shehuijilu@vip.sohu.net提供新闻线索 相关专题:央视《社会记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