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组图:被拐女的苦乐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14:02 内蒙古晨报
组图:被拐女的苦乐人生

余中碧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 内蒙古晨报记者 王炬炜摄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组图:被拐女的苦乐人生

余中碧和当地的姐妹一起 内蒙古晨报记者 王炬炜摄影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刘丽) 她们被当作商品一样出售。她们像商品一样被挑来选去。她们被拐到几千里以外的穷乡僻壤,远离故乡,远离朋友,孤独无助地生活。她们有的历经艰苦逃出婆家,有的为了孩子留在了当地。她们内心的情感世界是什么样的?记者深入武川县大山深处的村庄,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个不为外界所了解的被拐女群体,选取其中几个真实的故事,品味她们的苦乐人生。

  ★故事一:两次被拐卖无奈别夫弃子

  这桩婚姻从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悲剧。

  小丽是被人贩子卖到武川县纳令沟乡古域湾村的,那年她只有18岁,而在这之前她被卖到了山西大同。卖她的是她的同学,也是她的男朋友。

  小丽是贵州省贵阳市郊区人。她是家中惟一的女孩,上面有两个哥哥。18年前她的男朋友说要带她去北京玩,竟然把她卖了,卖到了山西大同农村。买家花了5000元钱把她买下,她的丈夫比她大10多岁。

  小丽曾寻死觅活,顽强抵抗,换来的是毒打和辱骂,花季少女受到了非人的待遇。但只要有一口气,小丽想逃走的决心就不改变。她假装驯服了,在3个月后的一天,邻居家办丧事,婆家看管不严时,小丽逃了出来。她苦苦哀求一个中年男子带她回家,她的爸爸妈妈会重金感激的。谁知,刚出狼窝又入虎穴,这个她认为的“好人”又是一个人贩子。他说要送小丽回家,却把小丽从山西卖到了内蒙古武川县一个小山村。

  这一回,小丽被卖了3000元。20岁的韩家老三第一眼看见小丽就喜欢上了这个美丽柔弱的女孩子。韩老三也是相貌英俊,因为家穷,韩家花钱给他娶了个外地媳妇。

  小丽刚到韩家时也曾多次有过逃走的想法,可温柔体贴的丈夫和善良的婆婆一家人无不在关心着她,爱护着她。

  山里人的纯朴、爱护渐渐温暖着小丽冰冷的心,她慢慢地爱上了丈夫,脸上有了笑容。她让丈夫买回了高中课本,一个人自学。

  一年后她生下了儿子。她爱孩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生活着。

  三年后,她带着丈夫回了老家。小丽的两个哥哥逼着小丽问她是被迫嫁给韩老三的,还是自愿的,如果被迫的,哥哥们是不会让韩老三活着回去的。善良的小丽跪在地上求哥哥说她是自愿的,而且说丈夫如何如何对她好,撒谎说婆家多么多么好,婆家经济条件很好,她没有受委屈。

  哥哥们将信将疑,没有为难韩老三。

  回娘家住了一段时间,小丽和丈夫又踏上了北归的列车。

  不久,小丽的哥哥和父亲想亲眼看看小丽究竟过得怎么样。他们按地址找到了武川县,又几经打听找到了离县城100多里之外的纳令沟乡古域湾村。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们不敢相信小丽竟然生活在偏僻、落后的山沟沟里,看着小丽的破瓦寒窑和艰苦的生活,他们落泪了。

  父兄回去不久,小丽收到了“父病危,速归”的电报。小丽心急如焚,简单收拾行李赶回了老家。

  这一走,小丽就再也没有回来。孩子天天哭着要妈妈,韩老三一夜夜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其实他能感觉到,小丽是被父母骗回去的,再也回不来了。

  一年后的一天,小丽突然来电报,让韩老三给她邮500元路费,她没钱出不来,她天天想儿子,想丈夫。

  这封电报像天空中突然出现的彩虹一样,给了韩家希望,接到电报那天,一家人激动地哭了。韩家第二天就七拼八凑凑齐了500元给小丽邮去。他们掰着指头一天天等着小丽回来,可是一个月、两个月、半年、一年过去,小丽没有回来。三年、五年、十年过去了。小丽没有一点消息。

  小丽离开时,她的儿子只有3岁,如今她的儿子17岁。

  14年过去了,韩家人仍很牵挂小丽,他们想知道小丽现在过得好不好。

  现在韩家仍保存着十多年前小丽的照片,还有小丽与儿子的合影。韩家依然把她当作儿媳妇。

  尽管十多年没有小丽的消息,可韩家还有一个美丽的梦想,他们期盼着小丽有一天能回来看看她的儿子,哪怕只回来看一眼,也就够了。他们也期盼着小丽能来一封信,让家人知道她过得怎样?

  也许,这个梦永远不会实现。

  也许,真有一天小丽会出现。

  在这个悲剧里,受害的除了小丽,还有无辜的孩子,还有孩子的父亲韩老三。这能怨谁呢?

  ★故事二:为了孩子留下来

  在武川县纳令沟乡大山里的古域湾村生活了17年,生活的磨难和岁月的风霜让她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山里人。如果不说话,人们看不出她是个四川女。

  她说,“我十多年没有回老家了,要不是舍不得把年幼的孩子扔下,我也和其他姐妹一样跑了。”

  善良的她为了孩子选择了留下来。

  她也是一位被拐女,她的老家在四川涪陵(现归重庆管辖)。

  她也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她的真名叫余中碧。

  20岁那年,在当地一家罐肠厂打工的她认识了一个比她大三四岁的当地男子,男子想和她处对象她没有同意,之后不久她在一家饭店打工时又碰上了这个男子。当时她工作不顺心,而且工作强度大,但工资很少,这名男子说能给她介绍一份工作,轻松又能挣钱。天真的她相信了这名男子。谁知,这名男子是一名人贩子,说带她去广州竟把她卖到了内蒙古。她被卖了2200元。

  她的丈夫比她小一岁,当时只有19岁。

  她知道自己被骗了,可是没办法,她只能认命。

  她留了下来,不忍心把孩子扔下,不忍心让夫家白花钱,人财两空。其实她一直处于矛盾中,她想家,想年迈的父母。

  而现实生活中她不得不吞下当地人爱吃的土豆莜面。因为肚子饿,望着贫瘠的荒山深沟,忍受着山里寒冷的风,她的心在发抖。

  近20年来,她只回过两次家,一次是孩子1岁时,那时婆家怕她把孩子带回去不回来,硬是把孩子留下,让丈夫和姐夫陪着她一起回去。今年春天,她又回了一趟老家。

  现在家乡也变得富了,哥哥姐姐希望他们一家都回老家生活,可丈夫不习惯那里的生活和气候,硬要回来。

  为了丈夫,她再次作出巨大牺牲,再次离开亲人回了内蒙古。

  她是村里出名的干活能手。在家里,有好吃的好穿的她总是由着丈夫和孩子,她瘦得皮包骨头,浑身累出一身病,可她不舍得花钱看病,就忍着。

  在村里人眼中,她是个孝顺公婆的好媳妇,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她还是个四川女,尽管被拐到内蒙古这么多年,语言中半生不熟夹杂着当地方言,可她还是保留着家乡的一些生活习惯,她爱吃辣椒。

  她经常在梦里回故乡。

  她说,她也后悔。

  可是,要是自己把孩子扔下回了老家,也许,那时候自己更后悔。

  也许,这就是生活。

  ★故事三:等了两年丈夫 等来一辈子的幸福

  在众多被拐女的婚姻中,也许,小兰是最幸福的,这让与她有同样经历的姐妹们羡慕不已。

  小兰是被公公花500元钱买回来的,那时她的丈夫还在部队当兵。

  小兰第一次见到丈夫是在半年后当兵的“哥哥”探亲回家。也许出于对兵哥哥的崇拜、敬佩,她从见到“丈夫”的照片时就下定决心等他回来,等着他会爱上她。她俨然就是一个媳妇,干活、做饭、孝敬公婆,与夫家人和睦相处。也因为她的乖巧,夫家人把她当成了自家人。

  其实,丈夫第一次探亲回家见到她时,并不同意这桩婚事。可是严厉的父亲告诉他,“这就是你的媳妇,不找她我会打断你的腿。”

  丈夫探亲归队,一走就是两年半,这两年多时间里,也有一起被拐来的好心的四川姐妹劝她,“万一人家不要你,你白白等他能等到结果吗?”

  其实小兰也为此一夜夜孤枕难眠,泪湿衣衫。倔强的她认定一个理,爱可以改变一切。她要用一片痴情等着丈夫的归来。她试着一封信又一封信地给丈夫带去关爱。她更加用心地感动婆家人,友好地与邻里相处。

  时间一天天过去,两年多时间在小兰的等待中熬过了日日夜夜,分分秒秒。

  两年后,见了一面的丈夫转业了。丈夫成了公家人。纯朴的公公认一个理,小兰是个好媳妇,全家人都喜欢她。他拼上老命也要让儿子儿媳成就一段好姻缘。

  在父亲的威压下,或许更多是被小兰的爱感动了,丈夫终于接受这个现实,和小兰结婚。

  也许这就是千里成就的好姻缘。500元把自己卖了,等了两年等到了好丈夫,这有点传奇经历。

  现在,小兰和丈夫生活在县城里,儿子已经15岁。她和丈夫是先结婚后恋爱。这样的婚姻更加牢固,更加稳定。

  在众多被拐的姐妹中,小兰找了个“吃皇粮”的丈夫,丈夫婚后很爱她,小兰不用像别的姐妹一样在黄土地里刨食,一年到头累得要死,累出一身病,她悠闲地生活,相夫教子,过着城里人的生活。

  人们说,小兰是有心计、有眼光的人,她的幸福是靠她的爱和耐心等来的。

  记者手记:采访这几个“被拐女”的生活是缘于记者多问了几句话。在武川县纳令沟乡卫生院,两个中年妇女来买药,当她们张嘴说话时,记者意识到她们就是被拐卖到山沟里的四川女。“你们习惯这里的生活吗?”这一问问到了她们心中,她们动情地向记者讲起了自己的经历。“我们能到你们家看看吗?”她们笑着说“你不嫌弃就走吧!”于是,记者搭上了她们的三轮车。夜幕降临,三轮车载着记者和她们一路颠簸了20多里进了村。热炕头、喷香的莜面和真诚的笑容。就这样,几个活生生、发人深思的被拐女的故事出来了。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