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何怀宏:中国电影是否已过于绚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0日06:00 光明网
何怀宏

  如果我们的影视界都往“为娱乐的艺术”奔,或者说,都觉得还是做“娱乐作品”最保险且最有利,各个方面都喜欢,就有可能忽略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与思考,而深刻反映真实国情民瘼和人生处境的题材就有可能缺位。

  《无极》的导演陈凯歌要起诉网上视频搞笑短片“一个馒头引起的血案”制作者胡戈,这一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俨然又是一台大戏。我想多数人还是希望这件事能顺利调解,
而不必真的诉诸法律。而在一度热闹之后,陈凯歌或可正由此一事件而重新思考自己的电影风格,乃至由绚烂而变为恬淡、由玄虚而转入平实亦未可知,而如果真的这样,甚至蔚然成一风气,也许恰是他、也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希望所在。

  《无极》拍得很华丽,绚丽多彩,虽然背景虚拟、细节幻想,但基本还是一部正剧。而正剧要走感人而非搞笑的一路,就必须有一种情节或人物性格逻辑的真实,还应该有一些东西触到人性的深处。而我以为《无极》所出的主要问题正在这里,它恰恰在这方面先天不足。它的文学剧本看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本子,拍出来总让人觉得有些人物、情节、细节不太可信,人们自然也就不会对其中人物的命运发生真正投入的关切,而影片中凡是不好转换的地方似又都有“神力”出来摆平。

  所以,尽管《无极》拍得非常华丽,有一些宏大场面或美妙画面,但和人物、情节却总是有些游离。它听名字就很玄,却不知玄在哪里。我是学哲学的,看了半天,还是不很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给电影取名叫“无极”,觉得还是它的英文名“thepromise(承诺)”更为贴切,要给现代人、尤其现代中国人讲讲“承诺”之义也还算中肯。影片中的确还是可以体会到一些“重然诺”的感人力量,但许多本可深掘的东西最终还是淹没到华丽和绚烂中去了。

  虽然《无极》也还好看,但不一定耐看。问题还在于电影院里的观众据说是从头笑到尾,而它本意又不是像《功夫》一样的娱乐搞笑片,而是一部带有悲剧意味的正剧,这就让人觉得有点悲哀了。这引起我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电影是否已过于绚烂?借用韩寒的一句话来说是有点“用力过猛”,且主要是在戏剧意味的华丽效果上用力过猛,在各种艺术元素的铺陈挥洒上用力过猛,反正也不缺钱,投资方舍得投大片,观众也喜欢看大片。

  这个问题倒不是陈凯歌独有的,在张艺谋那里也有这种情况。他前几年拍的给人以甚美的视觉享受、但同样引起争议的《英雄》、《十面埋伏》也大致是这种风格。或者公平地说,我们在张艺谋、陈凯歌这两位著名导演那里还是可以看见两条线。借用过去用老了、现在却不太用的一对描述创作风格的范畴来说(恕我还找不到更恰当的词),一条线是浪漫主义,另一条线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其题材、人物想象色彩重、情节戏剧冲突强、艺术手法夸张、表现力丰富多样,感情热烈奔放;而现实主义则相对比较客观冷静、感情内敛,力求真实地描写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及其处境,思考或展示当前时代和社会的问题。

  用这样的标准衡量,或可说,张艺谋出道初期执导的《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前几年的《英雄》、《十面埋伏》浪漫主义色彩较浓;而他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执导的《秋菊打官司》、《活着》、《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一直到最近的《千里走单骑》则现实主义色彩较重。而陈凯歌则是前期执导的《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霸王别姬》现实主义占上风,而后期的《荆轲刺秦王》、《无极》则浪漫主义占上风。

  当然,这只是相对而言,主要是拿他们自己的作品相互比较,如果在一个更广泛的范畴内比较,他们两个可能都是稍偏向比较激情的一类。但无论如何,我们的确还是可以由上述的比较获得一种视角,而且我个人的意见是,如果不是从一时的轰动和票房着眼,而是从比较长远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着眼,那无论是在张艺谋还是在陈凯歌那里,都还是现实主义倾向较强的作品更有意义。

  在张艺谋那里,两种风格的作品似总在交替进行,而在陈凯歌这里,两种风格却比较明显呈现为两个不同的时期。

  我个人觉得,《霸王别姬》迄今还是陈凯歌的巅峰之作,虽然后来的制作场面越来越大,花钱越来越多,却都不太理想,至少还没有超过《霸王别姬》的作品。所以,我倒是希望陈凯歌能重新回到他的早期风格试试,虽然那时的有些作品看似比较冲淡和平实。

  我读过陈凯歌的《少年凯歌》,一直认为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并觉得他真正独特的优势还是在这里,在这一代人亲历的当代史,在时代风云激荡在这些心灵上引起的震颤和焦灼,在他们的心灵在这时代所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陈凯歌出身于电影世家,曾经在“文革”的初期批斗过父亲。他也经历了西双版纳的烧山毁林,他说:“此后的许多年里,我渐渐懂得,人性也是植物,需要在美好——诸如水和音乐(我们还应加上电影)——环护下才有清香。”我想,即便他不一定就直接做这时代题材的作品,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感受也还可以是他的底气,他不妨让它们深深地渗透到自己的各种作品之中。

  过去还有一个常常争论的话题,即是“为艺术而艺术”还是“为人生而艺术”?但即便是“为人生的艺术”,作者也显然需要有一种“为艺术而艺术”的精神才能创造出精品。

  而“为人生而艺术”在效果上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只是问题常常出在是为人生的“全部”还是只为“一部”,或者更看重人生的那些方面。比如说,娱乐、快乐的感官享受也是人生的“一部”,肯定不能忽略,但如果我们的影视若都是“娱乐”一统天下,肯定也不合适。

  正是从这一意义上,我担心今天中国的电影过于绚丽、浪漫乃至过于追求感官的愉悦。高昂成本的大片有可能还是小器,而绚烂之极的作品也可能仍是烂片。并不是说“娱乐”不重要,但如果我们的影视界都往“为娱乐的艺术”

  奔,或者说,都觉得还是做“娱乐作品”最保险且最有利,各个方面都喜欢,就有可能忽略对国计民生的关注与思考,而深刻反映真实国情民瘼和人生处境的题材就有可能缺位。的确,电影是一门综合的、也是深深依赖各个方面的艺术,并不是导演一人能说了算,但无论如何,如果因此不能有现实主义的杰作问世,那将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