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依赖个体行动的社会痛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7日15:13 国际在线 | |||||||||
作者:锦秀文 清华新闻中心有关负责人昨天向记者证实,因涉嫌学术造假,原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辉被清华大学撤销教授职务并被解聘。(3月27日《华夏时报》) 刘辉学术造假被识破,不是清华大学自己本身的教授评估体系发现的,而是著名的
前些年一个王海的打假让人们看到了在制度缺失下民间力量打假的作用与作为,也让人们看到了正是这些民间打假人士的努力才揭穿是某些国家监督机构不作为的本来面貌。而学术界出现了方舟子这样的“学术打假专家”,把刘辉学术造假揭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让刘辉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让人再一次看到了国家学术监督机关在监控学术造假上的作为是何等的不尽人意。无论是王海也好,还是方舟子也罢,面对着如此造假的势头,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个人的力量虽说能够在一时一事上有所作为,但终归不能改变整个社会浮躁泛滥的氛围。 既然人们都知道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在改变这个浮躁的社会氛围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但人们总是念念不忘个体打假所带来的社会轰动效应和快感呢?其实出现这种格局最根本的原因,公众在假货侵袭面前不断地遭受到伤害,而法律和执法者却无力保护公众的利益不受到侵犯,假货照样泛滥成灾,公众在指望国家监督机关发挥作用无果的前提下,把打假这样的重任转而寄托于民间个体的打假上来,这种因果关系,既表明了公众对造假者的无奈,也表明了公众对国家监督机关缺乏必要的信任。而民间个体的打假行动常常收到异想不到的实际效果,不是把假冒伪劣商品进行公开揭露出来,获取了一定的经济补偿,就是把骗子学术造假的事实公诸于众,让骗子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那怕小小的一点点收获也让公众倍感如同自己取得打假成功一样欢欣鼓舞,公众对于打击造假行为需要一种尽情适放的出口,把积压在人们心头的郁闷用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而民间人士进行的打假行动倍受公众的关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由此可见,如果说打假个体行动作为社会整体行动中一部分,其意义与作用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度,那么,提升社会整体打假的能力与水平却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如果学术打假行动总是需要方舟子这样的民间力量来揭发,商品打假总是依靠着王海这样的民间打假人士来揭穿,那么,社会整体打假的置后与失位将成为一个长久的社会痛点,让公众想想也痛、摸摸也痛。 |